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师说》测试卷

(2013-04-18 19:14:58)
标签:

教育

分类: 必修一资料

《劝学》《师说》测试卷

一、《劝学》部分(每题2分,共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liǎo)   (diàn)  (xǐng)        其曲(zhōng)

B(qì)而望    (āi)    (jì)          金就(lì)

C(kuǐ)    (yú)    (pù)          金石可(lǚ)

D.须yú)    (zhǎo)   用心zào)也   (cēn)省乎己

2.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轮(使……弯曲) 砺则利(接近,靠近)  参省乎己(参与检验)

B.声非加也(强,宏大)  而闻者(清楚,明显)    舟楫(借助、利用)

C. 而绝江河(泛指河流)    君子非异也(资质,禀赋)神明自(愉悦)

D无以至千里(无法)      用心也(浮躁,不专心)  驽马十(驾驭)

3选出与“筋骨之”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贪,负其,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D.人马壮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着远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行李之往来

8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吾尝跂而望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青取于蓝,而青    善假物也                寡人之国也

  屈原至江滨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冉有、季路见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10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1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A.积少成多   B.功在不舍   C.锲而不舍   D.专心致志

1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 ( 只是 )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二、《师说》部分(每个括号各2分,共3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shú 弘(cháng 桃(pán  时弊(biǎn

Bjiē)  dòu    媚(chǎn  于时(

Cdàn jǐn    焉(fǒu之不解(huò

Ddān 师(xiāng xiāng) 以资切chuō

2下列各句加点词注音及释义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dòu,句中的停顿。

B.作《师说》以                贻:dài,赠送。

C.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zhuàn,解释经书的书。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3字的讲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古今用法全不相同                 B.②③⑤古今用法相同

C.古今用法全都相同                 D.①③⑥古今用法相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作《师说》贻之           勇气闻于诸侯

B.师道不传也久矣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C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弟子

D.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   爱其子,择师教之

6.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7.下列句中加点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道也(    吾从而之(   是故,益圣,益愚( 

学而遗(   学于师(  

8.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介词结构后置句(即状语后置句),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10.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三、文段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15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下面对选文第二段文字的议论中心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5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下面各句所用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主要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主要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D.“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主要使用了对比的修辞。

(二)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1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语气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B.小学而大疑,吾为见其明也——肯定、责备语气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感叹语气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反问语气

2.对本段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3.对本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分别是指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和文辞语意已尽的地方。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乐师百工”分别是指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和各种工匠。

C.“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和“大”分别是指“不知句读”和“不解惑”。

D.“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是指一般人。

4.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A.圣人无常师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①举例论证  ②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正反论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劝学》《师说》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劝学》部分(每题2分,共26分)

1.B

2BA参,检验;省,反省,省察;C得,得到;D驾,指马走一天的路程)

3 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4C

5DA、日,每天,名词作状语;B、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C、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6BA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7C(都是认为的意思;A就古义为动词靠近,如今用为连词;B地方古义为土地方圆,今义为地点;D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打包的东西)

8C(连词,表转折;ABD为介词,表修饰)

9D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等。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

10C(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11A    12C   13B

二、《师说》部分(每个括号各2分,共38分)

1BA.biān  C.tán  D.cuō    2B    3A     4A     5B     6D

7  8BD   9    10

三、文段阅读(共36分)

(一)1A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2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3B     4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5C

(二)

1D(感叹语气) 2B  3A(句:文辞语意已尽的地方;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4D

(三)1.B   2.A    3.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