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2021-06-18 22:42:51)
标签:

包公祠

包拯家训

分类: 旅游文化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其座落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史书记载,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 。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说起包拯,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包拯就是廉洁、正义的化身。每当社会上发生了不公、腐败的事情时,人们总会呼唤包公的出现。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拯,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对于包拯的为官,我们都很清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端砚”的故事。体现了包拯恪尽职守,每年采的砚台数量除满足朝廷供奉以外,不多采一方的清廉为官之道。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其实在人们的印象中,包拯最大的特点不是廉洁,而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关于包拯为官清廉但又略有些不近人情而不懂变通,或许让世人难懂,但只要读懂“包拯家训”里所传达的思想, 就能明白包拯做这些看似不近人情举动,都是正直为人的准则。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原文: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大概意思是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短短三十七个字,却意蕴无穷。包拯在这里告诫子孙,如果子孙后世为官,如果因为贪赃而被撤职,就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能葬在祖坟里。如果子孙胆敢违背这一点,则非我子孙。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除了这三十七个字,下面还刻有“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十四字。这其实是包拯对儿子包珙的遗嘱。包拯希望儿子包珙将这句话刻在石头上,将其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世子孙。这句话看似严苛、不近人情,实则是饱含深情。只不过这种深情不是直接显现的,而是通过一种迂曲的方式体现出来。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包拯的子孙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并没有显赫的成就。“包拯家训”的特殊之处不在于它对包氏子孙产生了多大影响,而是在一个更广泛意义上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很多中国人都受到了“包拯家训”的影响。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根据史书的记载,包拯去世时,朝野震惊,全城哀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据说,现存于开封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刻有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名字和事迹,由于百姓感念、敬仰包拯,故而在观赏此碑时,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久而久之,包拯的名字便被磨去了。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不仅如此,人们从未忘记对他的怀念。后世的很多小说、戏剧都将包拯进行神乎其神塑造,即说明了这一点。包拯己成为主持公道正义的代名词。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因为包拯,人们对清官有了一种特殊的期待,后世有志于作一个清官的人也会以包拯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拯家训”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家训,因为他影响的不是包氏子孙,而是历代后人。这种影响超出了包氏家族的范围,产生了非常广泛的作用,而这正是“包拯家训”的独特之处。


包公祠及包拯家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