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伊河龙门石窑 |
分类: 旅游文化 |
河道上下形态各异,从源头到庙底,弯曲多,落差大。从庙底至庙子,由西向东流向,形成40公里长的宽谷地带,至庙子两河口,出现直角转折,改为由南向北流向,至潭头古城,形成长50公里的峡谷地带,两岸山坡陡峻,河槽狭窄,迁回曲折,水势湍急,有多级跌水出现。过古城后,又直角转折为由西向东流向,水势平缓,形成潭头宽谷盆地。
伊河及其干流洛河,是洛阳地区的重要河流,不仅使流域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被称为伊洛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伊洛二水之间。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这里是公元前20世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这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当之无愧的"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是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一东亚文明的腹心地区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的开始。
伊河支流杜康河,传说酒祖杜康造酒于此而得名。伊川、汝阳两县境内尤其是杜康河沿岸出土了众多先秦时期的酒器、酒具,还发现了杜康造酒的遗迹。两县依托这些历史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恢复杜康酒酿制工艺,都一度成为国内白酒行业的知名品牌,远销海外。
伊河支流干河,与刘秀有关。传说东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策马来到鸣皋镇南,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眼看王莽紧追不舍,刘秀骑的马却口渴难忍,俯下身子痛饮河水。刘秀气急地说:"喝,喝,喝,难道你能把水喝干!"话音未落,大河顿干,刘秀跨马而去。后人便把这条河叫做干河。
龙门,位于伊河进入洛阳地区的边界上。龙门历史悠久。附近的广化寺沟、郭家寨一带发现有臼齿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龙门地区在地质史上沧桑之变的见证。龙门西山南端魏湾村北发现有四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聚落遗址,出土较多的石器和陶器,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已在这里生息繁衍。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夏禹治水,曾"凿伊阙,通龙门"。东周称龙门为"阙塞"、"伊阙",盖因其似门阙故名。龙门有石铭始于曹魏黄初四年(223年)伊水暴涨之记载。西晋时龙门又名"阙口",筑"山寺"于此,且于元康五年(295年)在两山间平通石路。隋代始有"龙门"之称。《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因封建皇帝拟己为"龙",故将正对都城皇宫的伊阙改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关要隘和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守御或攻取洛阳者,大多于此布阵激战。公元前516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伊阙"。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以南消灭韩、魏联军24万。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为防备黄巾军,曾在洛阳四围置伊阙等八关,龙门自此正式设关。公元620年,唐李世民围攻洛阳,击王世充,曾派"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以南13公里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山崖上。因它近于都城,其势天成,风景壮丽,石质优良,气候温和,故而古人择此为石窟开凿之地。龙门石窟群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之际。
据统计,两山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通),佛塔50多座。在整个石窟中,北魏造像约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大万伍佛洞、看经寺等。
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宾阳洞最为富丽堂皇;奉先寺大像龛规模最大,造像艺术极为精湛。因此可说龙门石窟是一处精深庞大、蕴涵丰厚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