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游记开篇三件事 |
分类: 国学经典 |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诗的大概意思是:天地还没有分开时世上一片混乱,渺渺茫茫没人能够看清。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从此清浊相离,天地分开。天下万物仰仗无上仁德的天覆地载之恩,创生万物成就了极大的功德。如若想要知道这种功德是怎样造就的,那就请看《西游释厄传》。
因此《西游记》开始就简述了天地生物的形成及划分。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
据说天地的计数方法,把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定为一元.把一元分为十二会,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每会应该有一万零八百年.暂且拿一天来说:子时得到阳气,而丑时雄鸡报晓;寅时不通光亮,而卯时太阳升起;辰时吃过饭后,而巳时挨着到来;太阳在午时到达天空的正中,而在未时则会向西移动;申时是傍晚而太阳在酉时落山,戌时正是黄昏而人们在亥时入睡.对于大的计数来说,如果到了戌会的末尾,就会天地昏暗曚昽并且万物毁灭.再过五千四百年,到了亥会之开始,就会遇上黑暗,而天地间人和万物都没有了,所以叫做混沌.再过五千四百年,亥会即将完结,正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接近子会,而再次逐渐开辟明朗.邵康节说:“(复卦)是冬至是子时的一半,天心没有改变和移动.唯一的阳卦刚刚开始变动方位,是万物还没有出生的时刻.”到这时天开始有了根源.
再过五千四百年,正赶上子会,又轻又清的东西上升,就有了太阳有了月亮有了星星有各种天体.日月星辰,叫做四象.所以说天开辟于子会.又经历了五千四百年,子会即将终了,接近丑会,而逐渐坚固结实.《易经》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崇高啊大地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到了此时,大地开始凝结.再过五千四百年,正赶上丑会,又重又浊向下凝固,就有了水有了火有了山有了石头有了土.水火山石土,叫做五形.所以说大地开辟于丑时.又经历了五千四百年,到了丑会的终结而寅会的开始,产生了万物.历法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一交合,万物就都产生了.”到了这时,天空清澈大地明朗,阴阳相交结合.再过了五千四百年,正赶上寅会,产生人类产生走兽产生飞禽,正是所说的天地人,三才确定了名位.所以说人诞生于寅会.
这段文言文阐述了孕育生命的不易。生命不易得,却易失,时间转瞬即逝。这段文字也是下一件事的一个很要的引子。作者用精细的划分,并用时间做指引,很自然的引领读者走入到他设定的环节。
接着叙述了石猴的来历。
第二件事叙述了石猴的诞生及在水帘洞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石猴的诞生,应该算是天地灵气凝聚出来的一个纯属意外。没想到一块石头,吸纳了灵气精元,竟然孕育了生命,并生出一只猴子。作者用此离奇的事件开篇,符合了神话本身的特点和个性,并在开篇首章就介绍了石猴在水帘洞神仙般的生活。当然,这段惬意的赛神仙的日子不是空白介绍的,同样是为了引领下文寻师拜师企图长生不老的用意。
再次,便叙述了孙悟空的来历。石猴发现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于是,大家尊之为“千岁大王”,“美猴王”。接着猴王见到菩提祖师,祖师因他是猴子(猢狲)身世,为他取姓为“孙”,法名“悟空”。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参加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
石猴的长生不老追求意识非常超前,在自己还未享乐够的时候,便想到了如何把这种幸福日子延续下去,于是很自然的有了寻访高人,拜师学艺的这一段,并有了孙悟空的名字。孙悟空甚是欢喜,遂拜师学艺,能学到长身不老的本领,最终学成很多的法术。
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当时的明朝中期社会形式来看,作者是个志气高傲的人,他不愿意服从于他眼中不耻的现实社会,但为了生活,他由不得不低头。于是,心中的愤懑和压抑情绪便付之于笔端。随着明中期人们生活艰辛的潮流,把希望寄托在世外桃源,寄托在寻求永生和超然的境界上,作者用冷静的眼光,用神话的比喻,来说明了社会现实,说明了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
综上所述,《西游记》第一回共说了三件事,一是天地生物的形成,二是石猴的来历,三是孙悟空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