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云菊花诗赏析一:数君更傲世,唯有我知音

(2019-01-21 22:25:39)
标签:

菊花诗

赏析

分类: 红楼文化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湘云和黛玉一样,也作了三首诗。分别是“对菊”、“供菊”和“菊影”。

今天来赏析《对菊》这首诗: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一、移来浅淡贵比金

诗题“对菊”中“对”是动词,与“忆菊”、“ 画菊”、“ 种菊”、“访菊”等一样,前面的忆、画、种、访都是动词,意即与秋菊问答对话,同样也是借菊喻人。“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从字面上解释意思为“从别的苗圃里移栽过来的秋菊比金子还要金贵,一丛丛的秋菊浅淡相应。”众多都是解读“别”为别处,而“圃”是苗圃的意思。但这样解释觉得过于浅淡,曹公写出如此意境的诗句不太可能。正是如此,第一句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关键点在“别”字和“圃”字。我认为“别”应解读为分别、离别。“圃”字喻指曹雪芹,曹雪芹又号曹芹圃、曹芹溪。曹雪芹把“圃”字隐蔽的镶嵌在这里,意喻深刻,至妙至极。“移来”应解读为重逢、飞来。这里喻指史湘云和曹雪芹分别多年后又相聚合比金子还贵重。“丛”是指聚在一起菊花。秋菊浅淡相应,看上去颜色不是单一的,有浅有深,很有层次感。这里“浅”和“深”喻指为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整句的喻意是史湘云和曹雪芹分别多年后又相聚并结合,真的比金子还贵重;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蹒跚而行。

二、萧疏篱畔抱膝吟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萧疏篱畔”指稀疏的篱笆或是凄凉孤寂的篱笆。“科头”是指“不戴冠帽,裸露头髻”,喻指独自一人,湘云当时已丧夫。“清冷”即冷冷清清,“香”是指菊香。“抱膝吟”即坐在那里以手抱膝而叹。这两句大意为(我)独自坐在稀疏的篱笆旁,在秋菊清冷的寒香中抱着膝头而叹息。不戴帽子的“科头”常常用来形容一种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形态。湘云是不仅“萧疏篱畔科头坐”,而且“清冷香中抱膝吟”。只是想象她抱着膝盖坐在一边样子实在甚是可爱。湘云“抱膝而坐”的行为也是把秋菊当成了平起平坐的朋友,让自己置身于菊花丛中,仿佛和菊花融为一体。这是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也体现湘云英豪阔大的品格。这里,“科头坐”暗示着作者凄凉孤寂的境况,“抱膝吟”似乎在向对方倾诉痛苦发出感叹。曹家被抄后,曹雪芹迁居北京老宅,后移居西山,与原来众星捧月的美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喻意是独自坐在稀疏的篱笆旁,只能在清冷的寒香中抱膝而感叹。

三、数君傲世我知音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两句的本意是我把知道的花儿一个个数过去,发现没有一个比你更加傲世世人,看来也只有我是你的知音了。“数去更无君傲世”其实是对秋菊的高度赞扬。秋菊不畏风霜,迎寒开放,有“傲霜枝”的美名的。“看来惟有我知音”,其实也突出了她自己内心的寂寞。古代就有很多文人墨客把秋菊作为自己的知己,如陶渊明“独爱菊”。这里借菊喻人,作者把对方喻为“傲世”的秋菊,表达内心的情怀,寄托已久的情思。两句的喻意是:你与众人对比起来,没有一个比你更能看懂现实社会并蔑视现实;现在看来唯有我(史湘云)是你的知音。

四、秋光荏苒惜寸阴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荏苒(rn rn)”“荏苒”,时光在不知不觉地过去。一般指“时光易逝”。“休”,莫要,不要。“孤负”,徒然错过。寸阴”,暂短的光阴。本来意思是秋天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不要徒然错过,一定要珍惜这暂短的光阴。这也很符合湘云“潇潇洒洒及时行乐”的理念。既然未来发生的事情总有变数,那我们还不如好好活在当下,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不如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哪怕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有何妨?的确,人们知道秋菊是有“傲世风骨”的,是“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可是就像人一样,或许坚强的表象里也会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只有知心的人才能看得到。就像湘云能懂得秋菊的心意那样。只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还需且行且珍惜。尾联大意是晚年的时光不要轻易流失,两情相爱本来应该就更加珍惜短暂的光阴。

这首《对菊》是以史湘云的口吻叙述的,描述了两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借菊喻人,以人映菊。数君更傲世,唯有我知音。因此,吟诗一首:

移来浅淡贵比金

萧疏篱畔抱膝吟

数君傲世我知音

秋光荏苒惜寸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