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观园里住的,贾宝玉是唯一男性,他在姊妹中“厮混”,其实就是大观园众姐妹的“护花使者”。十二首菊花诗,贾宝玉写的是《访菊》和《种菊》,所谓访之不得,就自己动手栽种,这是一个完整的极富动作意义的两首诗。宝玉《访菊》诗中,表明其不辞劳苦远道为情而来,难以用话语来表达心中那一份高兴的情怀,借菊拟人,与菊对话,相互怜爱,不辜负对方期望。当然,贾宝玉在《访菊》中,把这菊花假想成了谁?他认为访菊的应该是谁?让我们来赏析首诗。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一、霜晴试游莫淹留
“闲趁霜晴试一游”,就是趁着近日天气晴好,清闲无事,他决定“试一游”,试着出去找找,走一走,游一游。该句交代了出游的天气以及当时的心境。一"试"字,正说明乘兴出门,心情就自然格外不同。“试”在这里应该是“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可意译成“考虑”。“淹留”就是“停留”的意思。
“酒杯药盏莫淹留”,“酒杯”在这里就是指代“饮酒”这个行为,“药盏”在这里指代“吃药”这个行为。闲暇时趁着霜后的晴天考虑出去游玩,不要让饮酒和吃药滞留了出门的脚步。宝玉是觉得天气晴好的时候应该出去走走,所以说,宝玉这会儿心情还是不错的,甚至说不要让饮酒和吃药滞留了出门的脚步,趁着这晴天更应该出来赏花观景的。在这里的“药盏”
或许是特指黛玉的,毕竟林妹妹是一个常年泡在药罐子里头的人。或许这是宝玉对林妹妹的期望,让她不要总是闷在屋子里头,这样是容易“愁绪满怀无释处”的,出去走走散散心常常是放松心情的好方法。那么“饮酒”是指宝玉本人,因为其本身也是特别能喜欢酒的人,所以不管是喜欢“饮酒”也好,还是像往常在家“吃药”也好,都应该心想着趁这清冷晴天出来游玩赏景。
二、霜月槛篱皆是秋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这两句意思是在秋霜和月色底下的秋菊是谁家栽种的?在栏杆外边和篱笆边上的秋意又在哪里呢?宝玉这首诗《访菊》,是他去寻访的所见所景。他寻遍了每一个“霜前月下”,访尽了每一处
“槛外篱边”,不断地从清早的“霜前”,到夜晚的“月下”,这是“谁家种”?那是“何处秋”?而“霜前”和“月下”给人带来一种清冷之意之意。“槛外”和“篱边”给人带来萧瑟之感。尽管这样,菊花在秋意浓浓之中仍能孤标傲世。这就强化了菊花绚烂夺目、娇艳迷人的风采,表达了访菊之时诗人那特别惊喜的神态。
三、蜡屐远来吟不尽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我脚着木屐远道寻芳心情多怡适,在这寒冷的时节吟诗也倍觉情致悠悠。此联直接写远道寻芳之人。据说,晋代文人出游时常喜脚穿木屐,上山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并为使木屐穿久耐用,常常用白蜡对它进行涂抹。如《世说新语》中记阮孚"自吹火蜡屐"一事,“蜡屐(j)”就是“涂蜡的木屐”,古人制屐上蜡,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的生活风尚一种体现,表示旷怡闲适、豁达,后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此处的用典,便寄寓着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这也符合宝玉“富贵闲人”的生活状态。“得得”,特地,则为唐代的方言,犹今天的"特地"之义,这说明诗人是特地从远道赶来访菊的。“冷吟”就是“在冷风中闲吟”之意。因见菊花,就自然要雅兴大发,"冷吟不尽",在冷风中闲吟的雅兴是没有尽头,情致悠悠,见出诗人与菊花情感默契的程度。如此措辞,当是曹公有意为之,为小说中人物代拟诗词,正是为了刻画这个人物。"情得得"、"兴悠悠",真实写出了宝玉的心境。此时,贾政远出,宝玉早把读书练字抛到脑后了,终日游玩,无事忙,确是情惬兴浓。该句具体描写了他自己兴奋喜悦之情,远道而来,吟咏不尽。
四、休负诗客挂杖头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黄花”就是指“秋菊”。“挂杖头”有其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阮宣子(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的事迹。“杖头钱”一般也是指“买酒钱”,或“人物放荡不羁”。在这里应该是表达出宝玉的一种闲散的心境。毕竟当阮宣子“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的时候也是十分随性自在的。宝玉作为一个“富贵闲人”出来寻秋自然是雅兴十足的。此句乃从黄花的角度来写,拟黄花为人,故有"怜"、"休负"之辞,不要辜负我今日拄杖远来访寻的这一片苦心,你就随我回去吧!所以,两句大意是秋菊如果懂得怜惜我这个诗人,请别辜负我有雅兴把你携挂杖头回归的深情愿望。至此,"诗客"对菊花的一片深情,已跃然纸上;而访菊的题意,也已写尽写足,毋须花费更多的笔墨。
综上所述,《访菊》一题,因其着眼点在一"访"字,故全诗着力描述了贾宝玉寻访菊花时的心理和行动,表达了这位久病的公子访问秋菊时的一片痴情。这首律诗佳处在于首尾二联。首联写出了诗人访菊的兴奋心情。如此明朗的秋天,正是访菊的极佳时机,重阳节饮菊花酒、采菊花、松香制药的传统习俗,都不能妨碍诗人访菊之兴致。通过这一扬一抑,就把访菊前的内心波澜写出来了。末联与首联相呼应,把访菊中的诗人的痴情推向高潮,一腔热情都倾泻而出。宝玉所作《访菊》,有象外之旨,访菊后面,似寓访人之意。宝玉所访何人?为何如此寻秋闲游?为何寻秋时情致悠悠?这些颇耐人寻味。为此,吟诗一首:
霜晴试游莫淹留,霜月槛篱皆是秋。
蜡屐远来吟不尽,休负诗客挂杖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