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戏笔画菊慰重阳
(2019-01-03 22:48:25)
标签:
宝钗菊花诗赏析 |
分类: 红楼文化 |
薛宝钗在《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宝钗作了两首菊花诗。现在我们来赏析第二首诗《画菊》:
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一、诗馀丹青不思量
二、泼墨攒花是内行
宝钗还是一位画才,红楼梦中除了惜春擅长画画外,宝钗在绘画上相当内行,在指导惜春绘画时说的相当专业。《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率女眷并刘姥姥畅游大观园。刘姥姥极力奉承地说,这园子比过年买的画上画的还要好,比走进画里感觉还要美。贾母遂命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当时惜春年龄很小,况且“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但又不好驳回,甚是为难。就在这时,宝钗指导惜春绘画简直如数家珍。她针对其薄弱之处,告诉惜春画楼台房舍、画人物应注意的事项。还罗列了纸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开了一张长长的被黛玉打趣为“嫁妆单子”的材料单。因此,宝钗画才在惜春及众姑娘之上,对“画菊”构思如此传神。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画笔饱蘸水墨,泼出了秋菊的千枝万叶和各种神态,在一簇簇丛聚的花瓣上,描绘出一缕缕的白霜。画菊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不同名目的画法,“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技巧。诗中说画菊时,菊叶要画得浓密,花瓣要攒在一起。枝叶用泼墨烘托花姿。花瓣用晕染,以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
三、淡浓神会生清香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画菊颜色的浓淡,全凭对风前菊花的各种形状心领神会,加以创作,笔锋跳跃,手镯摆动,仿佛手腕下散发出清香。这里,薛宝钗惯有的优雅的风姿稍有展露,这两句也是她这首菊花诗中的“点睛之笔”。画菊时要胸中有菊,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表现。只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才能笔笔传神。几笔挥洒,几笔皴染,美丽的菊花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甚至好像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风前影”是什么样的,谁能画得出来,似有一种朦胧感觉,其实这也是旁人看宝钗的感觉,那种举手投足和神韵就像高岭上菊花,只可远观,不可亲近,体现了秋菊和人都是端庄稳重。宝玉曾说过宝钗身子有一种香,不是轻微的淡香,而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可这幽香仿佛就是宝钗吃“冷香丸”散发出来的香气一样,与菊花的清香相得益彰,由于“秋菊”代表了宝钗追求的不同于流俗的高洁品性,所以才如此念念不忘,把她画在心上。
四、画菊粘屏慰重阳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不要把画上的秋菊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画好的菊花粘在屏风上,慰藉我重阳节赏秋菊心情。因为诗人有心领神会,有娴熟的技巧,画出的菊花活了,非常自信地提醒赏画人,不要将画中的菊花误以为是真的菊花而试图去采摘,这画是应粘贴在屏风上,留待重阳节细细欣赏的,这里再次强调了菊画神态逼真。重阳不得赏菊, 那就看看菊画吧,这也能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心情不好,感到寂寞,为什么不到大自然中去赏菊,非要看着形态逼真的菊画去自我安慰呢?除了说画菊画得逼真以外,还隐藏着另一种情结在其中。从常理上看,画就是再逼真,也只能神似,一般人不会让人产生错觉。那么,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把画错认成真的东西呢?只有其心灵产生创伤,特别是爱情遭受挫折,才会使人精神恍惚。那么薛宝钗在与贾宝玉的爱与被爱中早己名存实亡,只得回到自我安慰上来。画菊粘屏上,观赏慰重阳,那么只能“画菊充饥”,聊以自慰了。这就暗示着她苦苦的恋情没有结果,也暗喻着宝钗同宝玉未来的夫妻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