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故事二: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2019-01-01 21:43:55)分类: 历史沉钩 |
苏东坡科举考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看到苏东坡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叹,以为天下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本应评为第一,但为了避嫌,把这篇作文抑为第二。
公布后发觉不是曾巩所作,后悔不迭。欧阳修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政治上的盟友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苏东坡与他同属“元祐党人”。书画界的知己米芾。米芾性痴,苏轼性豪。隐士里的知己陈季常。陈季常归隐在麻城的岐亭,苏东坡为他写了著名的《方山子传》,有一个典故“河东狮吼”就是从他这里来的。
佛门里的密友道潜,叫参寥,是杭州的一位大和尚。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就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他千里迢迢专程从杭州来看望,陪苏东坡住了1年时间。
道潜是佛门里唯一受到苏东坡牵连的人。朝廷勒令他还俗,这是对佛门之人最重的处罚。官员里的手足徐君猷。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徐君猷任黄州太守。这个人对苏东坡太好了。
苏东坡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苏东坡在黄州生活无着,徐太守给他划了一块坡地耕种,竟使“东坡”名扬四海。苏东坡的黄州岁月黄州对苏东坡太重要了。
苏东坡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是黄州,有4年零2个月;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
所以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写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他说苏东坡到黄州“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苏东坡在黄州4年零2个月,每天都干些什么呢?大体上是4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
躬耕东坡。为什么要躬耕东坡?初到黄州,收入没有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十分贫困。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他到黄州的第二年,徐太守在城外东坡划了一块“故营地”给他耕种,让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东坡在什么地方?有专家说在今天体育路黄冈师院老校区后门附近一带。苏东坡在《东坡八首》的序言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东坡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他仍然很乐观。
一个月夜,苏东坡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贬谪是坏事也是好事。苏东坡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到了哪些地方?可以说足迹遍布黄冈各地、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两岸,北面到麻城岐亭、杏花村,南面到鄂州西山樊口。那时候江面应该有三四公里宽,波平浪静、水光接天,驾一叶小舟就划过去了。
他还到了黄州附近的禹王城、团风、阳逻、沙湖,去了浠水的巴河、兰溪、麻桥、清泉寺、绿杨桥,到了黄石的磁湖、西塞山,到了黄梅的五祖寺,到了江西的庐山、石钟山。
修身养性。苏东坡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身。黄州那时寺庙很多。苏东坡初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隔一两天就到附近的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与安国寺的方丈继连和尚谈禅,交往甚欢。有一天,他与即将调离黄州的徐太守及继连方丈等人在安国寺的亭下饮茶,有感于太守的为政之德,写下了著名的《遗爱亭记》。
随着禅宗随缘凭命思想的传播、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复归,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日趋沉静、旷达和超脱,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苏东坡还是一个养生专家。他对饮食、药膳、保健有非常深的研究,既会写诗又会炖猪肉,不炖则已,一炖就炖出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将东坡肉的烹调方法和美味写成了一首打油诗:“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还有著名的《节饮食说》。为什么要节饮食呢?他自言有三养: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还有《漱茶说》:“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谪居黄州期间,苏东坡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新的生活、新的意境、新的情趣、新的形象的艺术世界,冲破了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文反映现实的新路,产生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之作和辉煌的成果,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顶峰。
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质量上,苏东坡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