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戏曲解析三:贾母最欢热闹戏宝玉最厌热闹戏

(2018-01-03 20:38:42)
标签:

戏曲

热闹戏

分类: 红楼文化

从第十九回贾珍请宝玉听戏,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热闹戏”的厌恶。当日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书中形容道: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可是贾宝玉呢?“见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己卯本夹批曰: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

中国戏曲史曾经出现过昆弋之争。昆曲的演唱和表演都非常优美,在康熙眼中,“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和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而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因此昆山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雅乐正声,在上流社会的戏曲演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当时昆山腔主要流行于贵族文士之间而弋阳腔则主要流布于下层劳动大众之间。但是弋阳腔从表演到形式的热闹活泼,给习惯于听昆曲的观众全新的感受,从乾隆年间开始,弋阳腔逐渐走上雅化的道路,与昆曲为伍成为了皇宫贵族,高官贵宦的承应剧。

就象吃惯了山珍海味需要换换口味一样,《红楼梦》中贾珍点的热闹戏得到了众人称赏;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时定了一班新出小戏,也是昆弋两腔皆有。庚辰本夹批曰:是贾母好热闹之故;后来贾母为凤姐过生日,凤姐也说“咱们家的班子都听熟了,倒是花几个钱叫一班来听听罢”。可见弋阳腔这样的热闹戏在当时已经颇受欢迎了。

但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清淡娴雅的昆曲似乎情有独钟,对喧闹嘈杂的弋阳腔充满了排斥之感。在《红楼梦》交代演出的30处剧目中昆曲剧目达22处,弋阳腔只有5处。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曲的偏爱。这和他的家庭熏陶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然而,是不是曹雪芹对热闹戏就一贯排斥了呢?也不尽然。

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聪慧的宝钗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点了一折《西游记》,又点了一出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表现出了对热闹戏一贯的态度:“只好点这些戏。”宝钗却不紧不慢,缓缓道来: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通过宝玉和宝钗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是重内容胜于形式的。韵律好,辞藻妙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样让宝玉“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宝玉厌恶“热闹戏”是符合《红楼梦》一贯思想的,比如元妃省亲,众人都喜形于色,只有宝玉充耳不闻;第三十六回宝玉在和袭人议论文武之死时说“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可知作者对于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一贯反感的态度。同样戏曲演出也有一定的应制戏。比如各种节日,婚庆寿筵等场合,要求演出形式的热闹,排场,吉庆的寓意。在戏曲的内容不免落于俗套,实质上作者曹雪芹反感的是这样空洞浮华为了应景或者只求热闹刺激为了排场的戏曲。而对于有内涵有内容的热闹戏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戏曲欣赏上,贾母更是有独特的口味。第五十四回贾母说:“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文官笑道:“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一个发脱口齿”,“一个喉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接着又让葵官不用抹脸唱一出《惠明下书》,说,“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这颇类武林高手巅峰对决之意。大道至简,回归自然,听的纯粹是唱功。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 所以竟不大合时。”可见在正经场合是不会这样演出的,只有贾母这样真正通晓音韵,会欣赏戏曲的人才会这样听戏。难怪薛姨妈说“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 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贾母这番话也经过很多学者考证,认为与曹寅的戏曲活动不无联系,这也可印证曹雪芹对戏曲的见解是有家学渊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