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戏曲解析一:作者在写作中穿插曲目有其背景
(2018-01-02 21:01:03)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主要讲述了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封建世家的荣辱兴衰,此时也正是戏曲艺术繁荣昌盛时期。
其次从家庭背景这个小环境来看,曹雪芹从其祖父曹寅开始,府中便有家班,曹寅曾自言,吾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曹寅本人就进行过戏曲创作,目前发现的有《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朱彝尊云: “吴人好填词,然如张伯起之《红拂》、陆天池之《西厢》,一俗不可医,一腻不可近。兹得柳山主人改作《北红拂记》,铸词则浓淡皆工,衬字则铢两悉称,甜斋酸斋不得擅美于前矣。对其创作的杂剧《太平乐事》,大戏曲家洪昇赞曰: “其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奕奕生动,比之吴昌龄《村姑演说》,尤错落有古致,而序次风华,即《紫钗元夕》数折,无以过之。至于《日本灯词》,谱入蛮语,怪怪奇奇,古所未有。”不仅赞扬了曹寅杰出的艺术成就,而且肯定了其敢于创新,精于创新的戏曲创作风格。
第三,从曹雪芹自身来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戏曲文化,自然形成了极高的戏曲文化修养,并成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的绝佳生活素材。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六记载:敬亭(清宗室敦诚字敬亭)……尝为《琵琶记》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留给我们唯一有据可查的两句诗竟也与戏曲有关。
据有关统计,在《红楼梦》一书中描写上演剧目30出,用于对话、酒令、谜语、礼品等名称的戏曲剧目达19种,分布在二十个章回里。可见作者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的熟稔和运用的灵活程度。那么我们结合《红楼梦》文本进行分析,从中窥知曹雪芹的戏曲观应该是可行的。笔者以为尤其能体现曹雪芹戏曲观的描写集中在第五回,第十九回,第二十二回,二十三回和第五十四回。最能体现曹雪芹戏曲观的小说人物为警幻仙姑、贾宝玉、林黛玉、贾母和薛宝钗的言辞。这些人物在作品中的言论应该说可以代表作者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