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又副册袭人之判词解读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注释:
空云句:似桂如兰,袭人的名字是袭人取自陆游诗“花气袭人知昼暖”,而兰桂最香,故举此暗点其名。空云:空说,是对香的否定。堪羡:值得羡慕。优伶:指戏剧艺人蒋玉函。
公子:指宝玉。
首句“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封建的道德观念,要求妇女“温柔和厚”,袭人就是这种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第二句是“空云似桂如兰”。这里“似桂如兰”是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的桂花、兰草。“空云”,也就是徒然
说,是对桂和兰的否定。宋代陆游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诗句。袭人姓花,原名蕊珠,宝玉就根据陆游的诗把她改名为花袭人。这里的桂兰也寓花袭人的名字。
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袭人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
公子”,宝玉无缘分。
译文:
枉自生得性格温柔和顺,
空赞品德象那秋桂春兰;
戏子有福多么令人羡慕,
哪知公子和她没有因缘。,
解析: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丫头。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却与晴雯相反。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这样的女子,从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作者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了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外,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这一点脂砚斋的体会不同,他口口声声称“袭卿”,可能把作者的微词也当作赞词了。在评这首判词时脂砚斋说:“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这也许只是脂砚斋自己的观点,未必尽符作者本意。然而,尽管不对,批语却仍有研究价值,因为这样批还是话出有因的,否则,何以袭人后来嫁与蒋玉菡,倒说宝玉是该“骂”应“悔”的呢?我们的理解是宝玉后来的获罪沦落与袭人的嫁人,正是同变故的结果---即免不了招来袭人担心过的所谓“丑祸”。宝玉为此类“毛病”曾挨过父亲的板子,但他是不会改“邪”归“正”的,所以,终至成了累及封建大家利益的“孽根祸胎”,当事情牵连到宝玉所亲近的人时,袭人既不会象晴雯那样索性做出铰指甲、换红绫小袄之类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甚至也不可能象鸳鸯那样横了心发誓说:“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袭人唯一能用以表示旧情的,只不过是在将来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有些生活上的资助而已,即脂砚所谓“琪官”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所以,不管袭人的出嫁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反正,在脂砚斋看来,这是宝玉不早听从“贤袭人”劝“谏”的结果,是宝玉的过失,故曰该“骂”应“悔”。但实际上曹雪芹并没有什么“自悔”,他后面还借“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的诗句来暗示袭人的出嫁,这不也含有嘲讽的意味吗?再看册子里所绘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除了“花”、“席”(袭)揩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义也并不光彩。当然,袭人的可讥议,并不是什么她不能“从一而终”,而在于她的奴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