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中对亡者秦可卿的超度
(2014-11-05 21:59:09)
标签:
佛学亡者秦可卿大悲忏凤姐 |
分类: 红楼文化 |
超度(chāo dù)基本含义一是指超越;胜过。冯宿《殷公家庙碑》:“猗那先子,超度名辈。” 二是指宗教用语,佛、道教谓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僧、尼、道士为人诵经拜忏,谓可以救度亡者超越苦难。《红楼梦》第13回就写了对亡者秦可卿的超度。佛语中的“超度”就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摆渡”差不多,只是“摆渡”是将活人从河流的这边送到河流的那边,而“超度”就是把逝去的人的灵魂送去“天堂”...
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盘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对象有三类: 一、现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梵语),由思想上的矫正,破迷启悟,是名超度,是思想上的超度。
二、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证悟,得入涅盘,因而解脱生死,远离六道轮回,是名现生超度。
三、死亡后,眷属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等,普令亡灵得以往生净土,是名善后超度。
欲超度上升乃至减轻其业报,确实不易,超度成就必须有超度成就的条件,譬如:超度者必须具足高超圆满的德性,以虔诚之心而为亡者超度,那么亡者亦须具足背尘合觉之念,肯忏悔发露罪愆,一心一意禀持著断恶向善的意志,有浪子回头之悲切,若能如此相应,才有超度上升与减轻罪业的机缘。
若超度者具足圆满的德行,同时很悲切的为亡者超度,但是亡者不肯忏悔发露罪业,亦然背觉合尘,毫无浪子回头的意念,若如此的超度,唯恐甚难,因为超度必须有超度的条件,因缘具足,方能构成超度的事实。
《红楼梦》第十三回,宁府秦可卿死,停灵期间,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亡魂;另设坛请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另请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对秦可卿超度有两种形式,一是拜忏。所谓拜忏,是指为忏除所犯罪过,悔不再犯,以便来日积极修行的一种仪式。通过念佛、诵经、持咒、发露、观析等以忏悔罪业。汉传佛教忏法始于晋代,以后渐盛,忏仪甚多。本山通行的忏法有《慈悲道场忏法》(因是梁武帝时撰,故义称《梁皇忏》)、《药师忏》、《净土忏》、《水忏》、《大悲忏》、《地藏忏》等。
所谓梁皇忏,传为南朝梁武帝(5O7—519)时所制,武帝初为雍州刺史,其妻都氏性酷妒,亡后防为巨蟒,托梦武帝,泣求拯救。武帝为此请憎间诸经,集诸佛菩萨功德愿力,制《慈悲道场忏法》10卷,梁释宝志、宝唱等撰,现行本经元代审订改正后注通。忏议前为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后及六道四恩,礼佛报德,回向发愿。其中正以露缠结罪,洗涤过去之恶因,复凭发菩提心,培植当来之种智。后世多依此仪延僧修忏,以求灭罪消灾,济度亡灵。系教内流传最久、经常举行的一种忏法。
药师忏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凡祈求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此忏。其科仪名《药师三昧行法》。
所谓净土忏是根据《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诸大乘经而立的忏法,以七日为期,礼拜诸佛菩萨,念诵《佛说阿弥陀经》及持佛圣号,以忏悔业障、清净三业。生则吉祥如意,终后往生净土,并以此功德追荐亡人往生西方。自净土念佛法门普及民间之后此忏法至今流通不衰。修忏时依《往生净土忏愿仪》进行,《净土忏》是其略称,为宋代遵式所撰。
所谓水忏,《慈悲三昧水忏》简称《水忏》,唐知玄撰集,3卷。据传唐代悟达国师知玄,曾在长安遇一患恶疾异僧,人皆厌恶而避之,知玄则侍候左右无倦。异僧感其风仪,临别告以今后遇危难时,可往彭州茶陇山(亦名九陇山,在今四川彭县)寻访。后知玄患人面疮,百医无效,忽忆异僧之语,遂往茶陇山相寻,见僧后告以所苦,异僧命以岩泉洗涤患处,知为夙世怨家相害,因圣僧力,冤解疮愈。知玄即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仪》录成《慈悲三昧水仟》3卷流行于世。正文述归命诸佛菩萨,忏悔罪业,明因果,发愿信佛修行。后世以拜水忏来超荐祖先,或祈消解宿冤。
所谓大悲忏是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撰集的一种忏法。修此法门除忏悔、发愿、礼敬经中所举之佛菩萨外,余则以持诵《大悲咒》为要行。据经中说,只要持咒者净念深信,虔诚诵持,则必能无求不应、无愿不满、无罪不消、无昔不灭,并可于临命终时随愿住生十方佛土。修忏时依宋代知礼所撰、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增删重纂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进行,俗称《大悲忏》。随着观音信仰之普及,许多净土宗行人还把每日虔修“大悲忏”作为助行,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
所谓地藏忏是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及《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制之忏法,有《慈悲地藏忏法》3卷,撰者佚名,明末智旭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加以补充。本忏除所礼佛菩萨及持诵地藏菩萨圣号和《地藏经》外,其余仪式与药师忏、净土忏、大悲忏等大致相同。凡报亲恩祈求父母冥福等法事,多礼此忏。
另一种形式是佛七,亦称“打七”。本是净土宗修行人为修道业而定的克期取证之法,期于七日之内,得一心不乱。时间少则七天,多则二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因于七期之内外息诸缘,一心念佛,以心勇猛故,其忏罪修善积德之功,亦超平时。施主供养护法“打七”僧人,功德亦大,故能忏除业障,亦可超荐亡灵。为信众所要求而举行的佛七,与专修佛七稍异,除常规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美三宝、礼佛、念佛之外,还要举行灵前荐食,晚间施放蒙山等等。这是一种自他两利,幽显宗亲及法界有情同种净因、同生净土的法事,故信众乐于举行。1922年,有广东朝山善信于伴山庵立佛七会,议定自1925年起,每年四月打一堂佛七。近年来,本山各寺庵仍常举行。
超拔亡灵,可荐亡灵上升天堂,受上天妙乐,脱离地狱之苦。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过世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通常,人在死后,若有重大的恶业,直接下堕三涂;若有众多的善业,便可立即生天;若修净业,即可往生净土。否则的话,就在四十九天之内,等待因缘成熟,随缘、随业转生。做佛事必须具备虔诚、恭敬、肃穆、庄严的条件,最好是出家人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因此,《红楼梦》中在为秦可卿“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请的都是“高僧”和“高道”,而且超度的场所,即坛场则不可吵杂、零乱、喧哗。
那么秦可卿作为亡者,贾府为何做盛大人佛事,请五十个高僧和高道为其超度呢?我认为,除了贾府作封建贵族外,秦可卿生前确实"有众多的善业”因此要为她“解冤洗业。
《红楼梦》第十三回: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在与凤姐谈话过程中,引用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等俗语,预测贾家“不思后日”终要“败落”结果,在与凤姐临别赠言,可谓贾府败落的真实写照,因此,在作者的心中,作为秦可卿这样的好人逝后,必须要对她的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