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好了歌》解析
(2014-06-22 22:20:51)
标签:
转载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家的兴衰荣枯预示了世事无常,是整部《红楼梦》的浓缩和预演。甄士隐半生悠闲的隐士生活,瞬息之间,一切都改变了。女儿丢了,家宅被火,田庄被盗,投人不着。此等情况下,谁能给甄士隐一个活着的理由?用哲学家的话说,谁能对甄士隐进行精神救赎?在中国文人的思维中,只有出家,才能解脱。于是,僧道出现了,伴之以俚歌式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间什么才是好?人们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满足和无尽的贪婪中,追求着完美。然而,一切都是虚幻的:功名,金钱,情爱,儿孙,等等,到头来,终归一梦。那么,僧道所宣扬的神仙世界是否就是完美的呢?
《红楼梦》作者为甄士隐寻找的这个避难所,真的就能拯救陷于人世苦海不能自拔的俗人吗?试看红楼梦中的几个道观和佛寺吧。铁槛寺里,张道士可谓有道神仙了,却仍然在张罗着俗事。馒头庵里的智能及其师傅,一个在费劲心机捞钱,一个在与秦钟相恋。栊翠庵的妙玉,就像天山雪莲般高洁孤傲,却也未能摆脱情网。至于马道婆之流披着出家人的外衣行坑蒙拐骗之事的人更不消说了。或许智通寺的那位又聋又哑的和尚能够做到七情不生,六欲不存。显然,作者笔下的佛家也并非是清净之地。因为红尘中的佛道毕竟还得吃饭,其本质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欲求一切圆满,是人对人生的奢望。尽管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又有“十事九不全”之说,但团圆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这与欲望的无止境相呼应。所以人生总是在追求着好。又因为欲望的贪婪,便永远达不到“了”的境界。了断物质的欲望,了结情感的束缚,了悟人生终归是梦,便成为一种心灵自由的向往。
心如“不系之舟”,自由驰骋,就是最高的精神追求。向往着好,必须了。只有了,才能好。甄士隐在绝境中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能否真正忘却自身以及相关的一切红尘琐事,完全绝情,又非易事了。在后四十回中,甄士隐度香菱,又作何解呢?
老庄哲学中,身体回归自然,归于泥土才是最后的“
注中,重点是对人世无常的解注。在欲望的无尽追求中,总是有一双“手”在颠覆着一切。富贵荣华与穷困潦倒,恩爱夫妻与世事纷纭,,,忙活了一生,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那么,他人又是谁?他人会不会陷入这命运的轮回?
索隐者和探佚者喜欢把‘注’跟人物命运对照。然而,文学作品的典型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悲欢离合,这些荣辱升迁,这些生老病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的所有阶段。
醒世和警世思想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主旨。三言,金,醒等等。红楼梦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传承性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