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与《红楼梦》的关系之二
(2014-03-29 21:20:40)
标签:
是在形象之二现象之间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无论是“一稿多改”还是“二书合并”它们的论证过程都有一个相同的“起始点”,其论证的方法、手段、选用的材料都基本相同。这就形成了一套论证“成书问题”的方法体系:
第一:相同的“起始点”
脂砚斋曾在甲戌本第一回留下批语:“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部旧稿《风月宝鉴》与《红楼梦》的创作有关系吗?《风月宝鉴》一书曾经真的存在过吗?不管是持“一稿多改”的专家,还是“二书合并”的学者都表示肯定。至此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既然有《风月宝鉴》的存在,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旧稿”呢?如果有,“旧稿”叫什么名字?如果没有,曹雪芹又是几改《风月宝鉴》而成《红楼梦》的呢?一连串的问题使研究者们出现了分歧,持否定者认为曹雪芹只是在《风月宝鉴》一稿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后而成《红楼梦》的。持肯定者认为,除了《风月宝鉴》之外,曹雪芹还有旧稿——《石头记》,后来的《红楼梦》是《风月宝鉴》与《石头记》融合之物。
第二:从《红楼梦》原文出发,寻找证据,各施论证。
持“一稿多改”论的 戴不凡先生从《红楼梦》中贾府院宇坐落方位等方面的矛盾情况推断,贾府的后花园在旧稿中是西花园。宁府会
芳园和荣府西花园其实一东一西,相隔甚远。由于新稿将荣府西花园搬到东边来,并“改建”成为大观园。这就不能将梨香院范围进去,这就出现方位错乱。戴不凡先生把这些矛盾视为曹雪芹把石兄的“旧稿”进行巧手新裁后,所留下的痕迹。
再如张爱玲从贾宝玉等的年龄变化出发,发现矛盾,从而肯定“一稿多改”论:
早本白日梦的成分较多,所以能容许一二十岁的宝玉住在大观园里,万红丛中一点绿。越写下去越觉得不妥,惟有将宝黛的年龄一次次降低。中国人的伊甸园是儿童的乐园。个人惟一抵制的方法是早熟。因此宝黛初见面的时候一个才六七岁,一个才五六岁,而在赋体描写中都是十几岁的人的状貌——早本遗痕。
沈治钧先生则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入手来分析《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沈先生认为《红楼梦》中有“新宝玉”和“旧宝玉”的存在。所谓“新宝玉”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而“旧宝玉”即是“旧稿”《风月宝鉴》中的贾宝玉形象。沈先生指出:通过小说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一过十三载矣!”推测贾宝玉的年龄大概是十三岁左右。但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时候的举止表现却明显大于他的实际年龄。在理想世界——大观园中,贾宝玉表现的是“小”而“清”,但出了大观园,贾宝玉的年龄就明显变“大”,而性情也就变“浊”了。只要接近《风月宝鉴》旧稿里的主要人物,如王熙凤、秦可卿、秦钟、薛蟠、尤氏姐妹等等,贾宝玉就会由“小”变“大”,由“清”变“浊”。
沈先生还指出:贾宝玉和王熙凤经常是出双入对的。这种现象出自于《风月宝鉴》的旧稿,“旧宝玉”和王熙凤可能在旧稿中是主人公,甚至还可能是一对夫妻,后来分离了这一角色,在新稿中便塑造了贾琏这个人物。
第三: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出发,寻找证据,各施论证。
吴世昌先生从“棠村序文”中去考察“旧稿”的内容,探讨“旧稿”中的风月故事,认为《红楼梦》前二十回的情节有很多都来自《风月宝鉴》旧稿。例如“宝玉会秦钟”、“初试云雨情”、“贾琏戏熙凤”、“顽童闹学堂”、“贾瑞起淫心”、“淫丧天香楼”等等。
吴先生又根据脂批“借省亲事写南巡”等语,证明十八回也是“旧稿”中的内容。又试图从明义的《题红楼梦》诗词中探寻《红楼梦》初稿的原貌。明义的“题红”诗词一共二十首,都为七绝,对于《红楼梦》成书研究来说,这是相当珍贵的资料,一直受到红学家们的重视,因为有些诗词中所涉及的故事情节是现本《红楼梦》中没有的。
第四:从《红楼梦》版本出发,寻找证据,各施论证。
周绍良先生根据甲戌本、程甲本和程乙本在第一回的石头神话和还泪神话上的变化,指出这两个神话之间的由离到合的过程。又根据甲戌本的《红楼梦旨要》指出《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的关系。
刘世德先生通过系列论文《红楼梦版本探微》论证了“一稿多改”的观点。刘先生指出甲戌本很多地方正是《风月宝鉴》初稿中原有的文字。“梦稿本”是第一次修改稿,“舒序本”、“列藏本”是第二次修改稿。刘先生认为:所谓《风月宝鉴》其实就是《红楼梦》的一部分初稿。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在他的旧稿——《风月宝鉴》一书的基础上增饰,改写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