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探佚前提和依据

(2014-03-24 21:31:07)
标签:

历史性

真事

背景

千金

素材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既然在“探佚”,那么曹氏八十回后的“原稿”现今定不存在;既然在“探佚”,那么现存“高续”四十回必定是“伪续”;既然在“探佚”,那么在曹氏八十回《红楼梦》文本中,以及脂批等相关材料中,定有能寻找到能“探”的线索。就在这一连串的“既然”与“那么”之间便构建起了探佚学的前提条件与发展的基础。

 对于曹氏《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早已“迷失”,这已经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把“程高”续作的后四十回称为“伪续”,红学界历来争论颇多。但就探佚学家而言,否定“程高续本”便是建立“探佚学”的唯一前提。

 例如梁归智先生在《〈石头记〉探佚》的自序中说道:程伟元、高鹗续书本的《红楼梦》有意识地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从思想倾向到人物形象,从主题到细节,都遭到了他们惊人的歪曲。可是,因为他们伪续的后四十回书附骥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二百年来却一直迷惑、愚弄着读者。

 丁维忠先生在《红楼探佚》的后记中说道:初步领略了脂本前80回的风光,回头再看程本后40回,顿觉后者之浅淡而乏“味”,并且它是窜了“味”:处处与前部接不上“榫”,甚至逆其意而“续”之,反而成了解读芹著原意的一种干扰和误导!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真梦•先叙衷肠》一文中说道:

 从高鹗留下来的诗词文字来看,可知他的思想、气质、手笔、灵智、境界……与曹雪芹都太不相近,那距离有如秦楚、真似胡越之隔阂。如此两个迥异的头脑心灵,怎么能在文艺上会是“合作”“共生”的关系?此二人者,纵使其执笔写作即在同年同月,那也是拼不到一起,更充不成“整体”与“全本”的。把《红楼梦》的著作权和文化荣誉交与谁的名下?岂容颠倒混乱?……高氏续书并非只是一桩“文学活动”,实际是有后台主使的政治秘谋……合看知是乾隆、和珅共同策划,程高等文士炮制,最后由宫内武英殿的四库全书修书处的专设木活字排印的——亦即官方特许、专卖的新书!……曹雪芹原稿的后部分被他们秘密抽撤或销毁了……后来续拼的这四十回,是有意地专为篡改雪芹原文本旨而布置的,它的内涵一切,都是与原著违反的移形换质之物。

 探佚学发展的基础,也可以称为探佚学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门分支学科要实现它的学术“目的”,主要靠的是什么?探佚学家在探佚红楼故事和红楼人物的结局时,他们的“灵感”源于何处?其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根据《红楼梦》的特殊创作方法。

 《红楼梦》的特殊创作方法主要在于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等处处埋下伏笔,时时隐寓,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种创作手法对“探佚”的发展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往往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作者便为红楼中的某个人物设计下了他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这就需要探佚学家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机灵的头脑。否则就算作者“预示”了,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例如梁归智先生探佚出惜春的“归结”是出家为尼。惜春在《红楼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正和智能说,我明儿也剃了头作姑子去呢……”。这是曹雪芹对惜春命运的第一次“伏笔”。元妃归省时,她作的《文章造化》诗: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奇文章造化功。

 诗中的“千里外”、“五云中”都有远离红尘喧嚣之意,“光辉里”、“造化功”更是显示了对“神力”的赞美与崇敬。字里行间皆是出家的征兆。这是曹雪芹对惜春命运的第二次“伏笔”。《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作灯谜,这是作者对红楼人物一次比较集中的“命运安排”,其中也有对惜春的第三次“伏笔”。惜春所制的谜底是“佛前海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就更为直白地预示了这位公府千金,最后“緇衣乞食”,遁入空门的命运。

 曹雪芹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为探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料库”,从而也就突出了探佚文章的“推理性”与“侦探性”。

 第二:根据脂批的提示和尚存的佚稿回目、断片、残迹。

 脂砚斋对探佚学的发展是第一有功之臣,可谓“功不可没”。相传他是唯一看过八十回后书的人,是“佚稿”故事情节的“知情人”。他曾说道:“迷失”稿中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末回《情榜》”等等,这些无疑是探佚的重大线索。

 丁维忠先生认为:脂评中还记载下了佚稿的某些断片或残迹。如:黛玉死后,宝玉只看到萧湘馆的“寒烟漠漠,落叶萧萧”,他是“对景悼颦儿”;宝玉后来过着“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苦日子;袭人、蒋玉菡“供奉”过婚后的“玉兄、宝卿”;袭人将劝宝玉“好歹留下麝月”;凤姐将“扫雪”、“拾玉”,她挽救过与贾琏的夫妇关系而“不可救”;宝钗“讽谏”过宝玉而“不可谏”,等等。这些残迹几乎让我们看到了佚稿的某些片断,经前后连缀、“填空”,探佚起来困难并不很大。

 例如贾元春,曹雪芹在对她进行第一次命运“伏笔”是在书中第十八回,元春归省时点了四处戏,分别为:《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其中“暗示”元妃命运的就是第二出《乞巧》,脂批在此有云:“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乞巧》是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逼缢死的历史典故。探佚学者根据“脂批”和历史典故,探佚出了“贾元春之死与杨玉环之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以脂批的提示来探寻红楼“佚稿”,从而增添了探佚文章的“故事性”与“文学性”。

 第三:根据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康、雍、乾的时代背景。

 其实依据作者的家世生平与时代背景,就是依据作者创作《红楼梦》的生活素材。探佚学家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主要素材来源是曹雪芹自己的“亲见亲闻”。虽然不等同于“曹贾互证”但探佚某个红楼人物时,如果能找出其生活原型,对探佚小说人物的命运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例如梁归智先生认为:探春的结局是“海外王妃”“杏元和番”。据考,曹寅有两个女儿俱为王妃,这正是曹雪芹写元春、探春俱为帝王后妃的生活原型。而元春的生活原型是平郡王妃,她的丈夫平郡王纳尔苏曾随康熙十四子允禵讨伐准葛尔叛乱,后又被革去王爵。这些材料都可以启发我们探讨八十回后贾元春的情况。

 再如丁维忠先生认为:贾宝玉主要是作者的“自寓”;工部“主事”升“员外郎”的贾政的生活原型,显然是曹雪芹生父曹頫;“元宵后抄败的贾府的生活蓝本” 显然是“南直召祸之实病”的曹家抄败;“无朝代年纪可考”的隐讳,无疑是指清代的康、雍、乾时期等等。因此,对“真事欲显”的后三十回佚稿的探佚,绝对不能离开其素材蓝本和时代背景。

 以作者的家世生平,时代背景为依据来探寻红楼“佚稿”,从中增添了探佚文章的“考证性”与“历史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