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 家王蒙先生,曾经对探佚的方法调侃道:“科学的预见?侦探的推理?命相学的占卜?”。这种调侃的根源其实是对探佚方法的思考与审视。
探佚研究方法的本身具有很强的“推理性”,在推理的过程中又含有大量的“联想”、“设想”、“想象”的成分。所以才有探佚学是“研究”与“创作”;“理性”与“感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共处一体的结论。
探佚《红楼梦》佚稿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第一:谐音法
所谓“谐音法”就是指某人或某几人姓名的“谐音”构成了某人或某几人命运的暗示。
中国的文字是单音节义音文字,一个音对应着无数个汉字。曹雪芹正是运用了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在《红楼梦》中对人名大量运用“谐音”,使其达到同音双关的修辞效果。
曹雪芹运用谐音法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暗示人物的“命运”与“归结”;二是对人物进行“褒贬”判定。探佚学家了解了曹雪芹的“谐音手法”之后,往往通过它来进行“佚稿”探佚。
例如《红楼梦》中第一回的“甄士隐”、“贾雨村”,其谐音为“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从而暗示了小说中写的贾府必有“真事”的素材。这“真事”的素材源于何处?研究者认为就是“江南曹家”。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其谐音为“原应叹息”。从作者对人物运用的谐音法来看,让读者隐隐地感受到了他们悲剧命运的结局。
再如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其谐音为“侥幸”。因为她在无意识间多看来了贾雨村几眼,此时的贾雨村落魄潦倒,前途渺茫,生活举步维艰,这无意的“眼神”可谓给予了贾雨村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让贾雨村产生了错觉——认为娇杏有意于他。当贾雨村金榜题名之后,便娶了娇杏作妾,且生了一子。碰巧贾雨村的正室病故,随后便将娇杏扶正。仅凭那无意的“眼神”就从一个地位低下的丫环到堂堂的诰命夫人,这难道不是侥幸吗?
第二:谶语法
所谓“谶语”就是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古今中外像这样的“预言”得到印证的故事,屡见不鲜。例如“泰坦尼克号”沉没大海,此前的几十年就有学者著书“预言”过。相传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有人说:“亡秦者,胡也”,到了秦二世果然亡于胡人之手。对于这些传说,无论是真是假,但就“谶语”的出现而言,这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曹雪芹运用了这一文化现象,把它溶入小说的创作,便形成了一种“谶语法”,从而暗示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后续演变轨迹。探佚学家也往往根据这些谶语来探佚红楼人物与故事。《红楼梦》中的谶语法又具体表现为四种类型:
①诗谶
所谓“诗谶”就是以诗词曲赋的形式对人或事进行预言。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诗谶的运用最多、最广。例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王熙凤的诗谶为: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
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凡鸟”重合起来就是“凤”,点其王熙凤的名。“偏从末世来”,表明了王熙凤所处的时代背景。王熙凤一辈子“机关算尽”,到头来也是“枉费了”“半世心”。曾经的“秦氏丧仪”、“元妃省亲”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兴盛迅即化为乌有。那“忽喇喇”“昏惨惨”油灯将尽,大厦将倾的时刻更能体现人生难定的悲惨命运。
在如李纨,其诗谶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桃李春风结子完”一句点出了李纨的名字——“李完”,同时又写出荣国府大少奶奶李纨生子不久,丈夫贾珠就不幸早逝。那犹如桃李在涤荡春风中的幸福生活也就算完结了,她也像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一结果实,花儿就随之凋谢飘零。
曹雪芹对诗谶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某一回或者某一时刻,而是随处可见。例如林黛玉的经典诗作——《葬花词》、《桃花行》、《五美吟》以及金陵十二钗在各诗社中所作的诗词曲赋等,都是其人命运的“预言”。
②谜谶
贾府的习俗,逢年过节期间,都会制一些灯谜来让大家猜,从而达到娱乐的目的。所谓“谜谶”就是以灯谜的形式来预言人物的“归结”。谜语的制作可以是“自制”,也可以是“他制”。人物命运的暗示包含在谜面和谜底两个层面。
例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其中探春所制的谜底是风筝。谜面道: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是探春的象征,虽然最后可能贵为王妃,但远离故园,在海外飘流,与亲人天隔一方,实为凄惨、悲切的命运。
③戏谶
所谓“戏谶”就是以所点戏曲的内容来预示人物、家族的命运。例如第十八回元春归家省亲时,点了四出戏文。脂砚斋在旁边批语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一捧雪》“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伏黛玉死”。
再如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领众人在清虚观打醮乞福,贾珍代表贾母在神前拈了三出戏——《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这三出戏构建起了贾府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的全过程。《白蛇记》“是汉高祖斩蛇方其首的故事”;《满床笏》是唐朝郭子仪封汝阳王,他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儿,后来七子八婿个个都做了大官。“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多用玉或象牙制成。“满床笏”形容“笏”很多,从而代表了当官的人很多;《南柯梦》是一则神话故事,它给人们展示的是荣华故事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的哲理。三出戏连起来就暗示了贾府最终的历史命运。
④语谶
所谓“语谶”就是通过人物的话语来预言某人的命运。语谶可以是“自语”也可以是“他语”。例如贾宝玉因听见林黛玉说她要去死,便说道:“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就是他的“语谶”,也是他最总的“归结”。再如周瑞家的为薛姨妈送宫花,到了惜春处,惜春见了她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儿可戴在那里呢?”。这是《红楼梦》中贾惜春的第一句话,从而暗示了她最终出家为尼的命运。再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了一签,上面有“必得贵婿”的题字,众姐妹玩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一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一“他语”点出了探春远嫁海外,成为“王妃”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