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为情而哭

(2013-10-29 23:00:13)
标签:

爱得

情节

成一个

红楼梦

于我们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林黛玉为情而哭



林黛玉哭了,虽然哭得荡气回肠,哭得惊天动地,但是在中国人心中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习惯了她的哭,古往今来的少男少女们更爱上了她的哭,因为林妹妹的哭,没有扭捏,没有作态,泪水清澈而又闪闪发光。她怀抱着一份情,用泪水朦胧了人生,也用泪水洗出了独一无二的美丽。

据我统计,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从她第三回出场,到第八十回结束,平均每两回就要哭一次,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林黛玉戏份的章回。林黛玉为什么哭,是小气,还是心胸狭窄?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通读曹雪芹笔下这37处“黛玉之哭”,造成黛玉哭泣的原因至少可以划分为五类:

第一:为宝玉而哭

林黛玉的眼泪是用来回报恩情的,“还泪”是她最主要的“任务”,所以在《红楼梦》中她为贾宝玉哭了22次。这样算来,约60%的眼泪都用来偿还前世欠下的“情债”了。

前世的灌溉之情,用今生的泪水回报,单凭这份创意,就前无古人。“灌溉”用的是甘露,此物“可贵”“偿还”用的是眼泪,此举“价更高”。因为“灌溉”主要用手,而“还泪”却完全用心。所以林黛玉曾经对贾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林黛玉的心,空灵而又细腻,然而却不能时时刻刻装在自己肚子里。她放在了贾宝玉的身上,所以她惊愕,害怕,永远都不能“放心”,因为一放就会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林妹妹将这样一片心化为了一份爱,它来得简单而又撕心裂肺。她的眼中似乎永远充盈着泪水,也许这印证了她爱的深沉。

为“宝玉而哭”的本质是为“爱情而哭”。什么是爱情,它是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在生理激素的刺激下,怀抱着对性爱的好奇与冲动,在心中构建了一份完美的允诺。爱情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过程”,它的归宿何在?这往往是恋爱中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林黛玉也不例外。她为爱情而哭,归根结底都是为爱情的归宿而哭。在《红楼梦》时代,爱情的归宿就是婚姻,所以一提到婚姻二字,林妹妹总是异常敏感,于是就变得小气,刻薄。这不能责怪林妹妹,因为如果以婚姻为爱情的归宿,以此来衡量爱情是否圆满的话,那时的爱情多半都是失败的,不是败在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在终成眷属的厌倦。

第二:为身世而哭

林黛玉父母双亡,客居他乡,虽然锦衣玉食,但是无依无靠的感受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在前八十回中,她为身世哭了7次,所以为“身世而哭”便成了仅次于为“宝玉而哭”的又一大哭泣根源。

例如第三十五回:(林黛玉)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林黛玉此时的心境,因为我们有父母,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父母的存在。在我看来,林妹妹的这一份为“身世而哭”至少能让我们对“失去”与“拥有”有一份理解——我们习惯在失去中发现拥有,而忽略了在拥有中警惕失去。

第三:为亲情而哭

虽然林黛玉只为“亲情而哭”了3次,但是在《红楼梦》中林妹妹的哭泣却是从“亲情”开始的。在书中第三回这样写道: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在这3次为亲情而哭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哭的动静都比较大。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哭态”描写,一共用了18种方式,然而唯有这一次用了“洒泪”。泪不是“流”更不是“滴”,而是“洒”,只能说明这一次哭得最伤心,最厉害。紧接着为“亲情而哭”是在同一回中见到贾母的情景。书中写道: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离开父亲是“洒泪拜别”,见到外祖母是“哭个不住”,真可怜见的。当第十六回林黛玉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回到贾府后,彼此见面“未免又大哭一阵”。

林黛玉为亲情“大哭”最耐人寻味。亲情是情感世界中的至高之境,也是众多情感最后演变的一个走向。当岁月冲淡了荷尔蒙,当年轮压碎了激情;当浪漫褪去了外衣,裸露出生活中的琐碎,此时的爱情就会悄然声息地演变成亲情。萍水相逢,君子之交的友情历经时间的冲刷也会慢慢变为亲情。亲情是万情之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为它用心“大哭”,这是一份最好的歌颂!

第四:因触景感怀而哭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直接描写林黛玉因触景感怀而哭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次是在第七十六回: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这两处“哭泣”虽然都因为“触景”,但是触动的内容却不相同。对月触动的是思乡,奠念亡故的父母,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第一次触动的是少女的情感。林黛玉看见落花,于是一路收拾起残红,在沁芳桥边桃花树下正好遇见宝玉,然后就有了共读西厢的情节。这是林妹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第一次看见情感原来还可以这样流露,她的心在怦怦直跳,所以当宝玉类比“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之时,她急了,哭着说受了欺负,要去告状,其实这是一种掩盖,她何尝真恼了呢?原本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谁知道贾宝玉不仅猜了,还猜对了,更要命的是又说出来了。林黛玉脸红了,她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尊贵无比,如何能接受这样的“亵渎”,然而这句话又像一把温柔的剑,带着体温挑开了她少女的心扉,所以她只能用“恼怒”“哭泣”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贾宝玉被袭人叫走之后,她闷闷的,风中还飘着落花。她走到梨香院墙下,此时悠悠扬扬的唱词传到了她的耳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天花枝招展,姹紫嫣红开遍,这并不稀奇,然而可惜的是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却没有人去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此时此景,不正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吗?一位花样的少女在种种礼教的束缚下,她的内心格外的“澎湃”,然而这一切都只能用眼泪去压制,去冷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桃花虽好,终归也要凋零,春光无限,也终归要抛人远去,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能掌控在自己手里呢?此时的林黛玉哭了!是如此的不忍,又是如此的无奈。

第五:因为多种原因汇聚而哭

《论语》中有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是儒家哲学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但是林黛玉的哭已经到了“悲伤”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哭的根源错综复杂,往往纠葛在一起,因多种原因汇聚而哭,是最伤身体的。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惊、喜、悲、叹”在这一刻全部涌上心头——惊讶宝玉对她的用心与在意;欣喜两小无猜的纯情;悲戚无依无靠的身世;叹息似水流年的青春与薄命。所以林黛玉“不禁滚下泪来”。这个“滚”字不仅仅表示一个动态,同时还定格了一种状态——滚烫。泪是炽热的,因为促使流泪的根源来得那么猛烈而又复杂,这种哭泣伤身更伤神。

通观林黛玉的哭,分析这五种流泪的原因,其实最终可以归纳、浓缩成一个根源——为“情”而哭。为爱情而哭,为亲情而哭,为友情而哭,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流泪未必就是忧伤,所以在林黛玉的眼泪中有一份感怀,有一份怜悯,有一份体贴,还有一份难得的自我。在如今,我们生活起来都感觉无比的沉重,因为压力似乎已经超过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沉重来自于何方?来自于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挎着名,背着利,拎谎言,带着面具,在这么多七零八碎的包裹中唯独没有“自我”。林妹妹的眼泪中有,在晶莹剔透的泪光中显得如此清晰而又立体。我们不要去轻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包含着一份感恩;我们也不要去讥笑林妹妹的“小气”,因为她爱得深沉;我们更不要小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可能换回早已迷失的“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