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之异同
(2013-10-27 10:02:33)
标签:
世事异同绝顶缘故对象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里描写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平日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藏愚守拙,严格地按照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世。她性格上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因而从来都是把自己的情感包裹得严严实实,用清冷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薛宝钗用严格的封建礼教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谨守自己的个人修养,用全部的言行举止来保持一个待字闺中的淑女形象。
在爱情和婚姻上,薛宝钗是理智的。但是感情的选择本来就没有理由的,爱情的萌动从来就毫无道理可言,所以绝顶聪明的薛宝钗却无法明白自己的真实情感。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薛宝钗是否已经喜欢上贾宝玉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是薛宝钗自己也不能讲的明白。
如果说林黛玉爱上贾宝玉是前生早已注定,让他们在今生的相遇而一见钟情,然后在耳鬓厮磨中心情相对,相互斟情试探中为爱痴迷癫狂。而薛宝钗喜欢上贾宝玉只是一种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的好感,是出自于一种理性上的喜欢。这种喜欢很淡很浅,她自己平日里把这种好感掩埋得很深很深,不让人知道。
林黛玉的在爱情上的苦情来源于她的睿智清醒,而薛宝钗在感情上的孤独却来源于她自己的藏愚装“糊涂”。薛宝钗对爱情的追求只停留在经营贾宝玉身边所有人的人际关系上,对贾母、王夫人、袭人乃至焙茗都面面俱到、尽力讨好,唯独对宝玉没有以心换心。而林黛玉恰恰相反,她和贾宝玉的真心真情无人能比,所以林黛玉才是贾宝玉真正的知心人。薛宝钗太过于聪明,却步缚于处理自己的感情。她连宝玉都不认识的怡红院里的小丫头小红,一听说话声音就能知道,说明她对贾宝玉身边的事情了如指掌,她经常有事没事都跑去客串贾宝玉屋子,可是却从未和贾宝玉说过贴心话,她看得透贾宝玉,却不能理解贾宝玉,这就造成了她爱情上的悲剧。
薛宝钗对现实看得很透,很多时候就表现得十分淡漠,却仍然在实际行动上积极进取,主动为家族的未来进行深远的考虑和谋划。这样子的性格造就了她成为贾母、王夫人所喜欢,所称赞的,成为贾母津津乐道的对象。最终,没有得到爱情的薛宝钗,却得到了婚姻。而林黛玉,由于她自己的原因还有贾府变故的缘故,夭折早逝、“泪尽而亡”,她得到了爱情,却得不到婚姻。
林黛玉夭亡后,贾宝玉虽然和薛宝钗结婚。但是现实的幻灭与残酷把最深于情的贾宝玉折磨成最薄于情的人,最终贾宝玉出家为僧,造就了薛宝钗的终身误。所有的辛酸与痛苦,悲伤与苦难都留予了薛宝钗独自一个人去承担,化作心酸的泪水,默默流淌。因此,当《红楼梦》曲终人散之后,最痛苦、最悲伤的人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贾宝玉,而是薛宝钗。比起夭亡离去的林黛玉,活下来的承受《红楼梦》这个幻灭繁华结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然而,同是活下来的人,撒手出家、不管世事决绝出家的贾宝玉和独自承担着这个悲剧结局的薛宝钗呢?则是不言而喻了。
所以,虽然林黛玉的悲剧和薛宝钗的不幸虽然各自不同,但到最后都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让作者感到辛酸与无奈的地方。曹雪芹用他那伟大的神奇之笔描绘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困境与无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是封建社会整个时代的悲剧,体现了曹雪芹在对历史现实的思考中而感到的茫然和困顿。曹雪芹找不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指引,他笔下的人物自然而然也就没办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这是他写作的真实之处,也是《红楼梦》的高明笔法,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和黑暗做出强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