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唐言”到“王一帖”
(2013-10-26 22:47:53)
标签:
终归段从天里来笔下哈哈大笑 |
分类: 红楼文化 |
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心境”,恰巧诗词又专门倾诉“心意”,真是让我费解。当年翻开《红楼梦》,曹雪芹轻描淡写地给了二十个字,上面是“荒唐言”,下面是“其中味”。认为干瘪、简单,甚至粗糙,我曾一度怀疑作者的水平。然而怀疑往往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就如同猜忌总是用自己的脑袋去撞击自己的心脏一样。后来才觉悟,干瘪的是自己的思想,简单的是自己的阅历,粗糙的是自己的心灵。所以你别笑话我的无知,因为无知的人,他看谁都是无知的。
当曹雪芹坦荡地说出他笔下都是“荒唐言”之时,这才是最真实的透彻。所以中国的古代诗词从不会和鸿篇巨制比“博大”,这不是它的风格,诗词总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来确定它的精准,散发它的意蕴,涤荡它的秀美,点醒它的精神。理解不了“荒唐言”,那是我的无知,但是此时的“无知”并非完全是孤陋寡闻和才疏学浅,而是对生活、对情感、对世间百态,对万事万物少了一份精细的心情。
读书人,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不想看书。我解决这个魔咒的办法就是顺手翻开《红楼梦》,随便哪一页,哪一段!说来真是奇怪,往往会跳出一两个小情节,让我耳目一新,屡试不爽,我都觉得邪门儿。
今天翻到的是“王一帖”,以前我讨厌这个人,油腔滑调,吊儿郎当。但是今天感受完全不一样,他是那么的诚实与通透,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我拨开了“荒唐言”的迷雾。
《红楼梦》中的故事发展到第八十回,一切矛盾、丑陋、肮脏、残忍都公开化,明朗化了。贾宝玉病倒,此时虽过了百日,但依旧虚弱。贾母让宝玉去天齐庙还愿,也趁此逛逛,疏散筋骨,开朗心情。
天齐庙的负责人是一个叫“王一帖”的道士,因为卖各种膏药,并在地方各大媒体大力宣传一贴就灵的疗效,故而得了一个“王一帖”的绰号。他的膏药包治百病,据他所说:“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乍一看,真是万能药,诺贝尔奖不颁发给他都要引起世界人民的公愤。但是细想想,膏药所能治的没有一样实实在在的病症,王一帖的言论纯属于江湖术语。他玩儿的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当概念说得无边无际之时,实用性往往会在浩瀚无垠的空间中荡然无存。
贾宝玉当然不会相信这些,但是王一帖的本事就是让你在疑惑之时变得坚信不疑。当贾宝玉询问是否有治疗女人妒忌的药时,王一帖给了一个“疗妒汤”其中的成分很简单,就是秋梨、冰糖、陈皮和水。然而这个方子的“疗效”不在药里而在王一帖接下来的话中:“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此话一出,贾宝玉等人哈哈大笑。
贾宝玉在一场“荒唐言”中开怀大笑了,然而我在这笑声中听到的却是一阵阵发至肺腑的悲凉之音。就在贾宝玉来之前,迎春出嫁了,司棋赶走了,晴雯死了,一出出人生悲剧在有条不紊地演绎着,但就在此时却闯进了一个“荒唐”的笑话,这是在笑荒唐的人生呢,还是在笑无能的自我呢?
王一帖接下来的话更是惊心动魄:“不过是闲着解午盹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如此诚实,如此的直白,说透了,揭穿了,然而天齐庙的膏药仍然还在王一帖的张罗下大批量的销售和生产。
我突然觉得人生在世就是一个巨大的荒谬,一切冠冕堂皇的话语似乎都成了“荒唐言”。就如同《红楼梦》荒唐的开头,神仙们为了情债统统下世为人历劫,但是在荒唐言中又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生——生命就是一段从天到底的历练。
《红楼梦》八十回的故事,从“荒唐言”开始,到“王一帖”结束,似乎在讥笑从女娲补天的郑重其事到王一帖的吊儿郎当。然而王一帖博大家哈哈一笑似乎又印证了补天的终极目的和荒唐的不可能性。
我总以为读《红楼梦》会领悟到什么,但是王一帖今天站了出来,藐视我说:“根本没有领悟可言,领悟了早当神仙去了,所谓的领悟,不过是一本正经地作假。”
别写了,也别想了,人生想通了,悟透了,看笑话的永远是别人,而疯的终归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