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

(2013-08-03 22:13:58)
标签:

目的

金烧

程序

孝道

超度亡灵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仪式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我们能看到四类仪式音乐:

一、祭祖仪式音乐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这源于“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天人合一的“天”有两层含义:一为“自然之天”,这种思想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说天地崇拜建立起了联系。古代哲学认为“惟天地万物之母”(《尚书》)。第二层意思是“天命之天”,也就是祖先崇拜。在中国的原始部落中,每一个部落都认为自己的祖先特别是那些对部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祖先,去世后就会在天上监视、保佑着他们的子孙,所以人们就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他们能够时时处处保护自己。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现代。所以祭祖就成了古代礼制中的大事。在统治者眼中,祭祖是维系社会稳定,强化血缘认同,序尊卑,明伦理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第53回极为详尽地描述了贾府祭祖的情况:

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青衣乐凑,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尊酒,礼毕,乐止,退出……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

这里“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和“青衣乐凑”共同构成了仪式的“音声环境”,营造了一个神圣的仪式氛围,是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丧葬仪式音乐

丧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礼节。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厚死崇丧”已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风尚。《礼记》里面曾诠释了它的意义,比如守丧要守三年,为什么?因为从父母生你下来到你能够相对独立活动,这个时间要三年,所以你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应该守丧三年。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人的死亡,并且不断地去思念他,这样民风才能归于纯朴。其实深层次的含义是要教人不忘报恩,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报恩的话,大概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了。知恩报恩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行,丧礼里面实际上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体现了一种对父母的知恩报恩。历史到了汉代,统治者将儒家的这一思想政治化,举孝廉更是把孝道推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红楼梦》中丧葬仪式音乐描写得最为详尽的应该是秦氏葬礼,其仪式音乐阵容非常庞大,首先“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参与仪式的僧道总计307人,分别在大厅、天香楼、灵堂三处做法事,举行拜大悲忏,打解冤洗业醮,按七作好事。仪式持续49天,另外还在会芳园临街大门外“鼓乐厅”里设青衣乐队按时奏乐……

对于秦可卿的丧葬仪式音乐环境,孟凡玉先生把它分为七段:

其一: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其二:

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凑乐,一队队执事摆的刀斩斧齐。

其三: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

其四: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其五:

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

其六:

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车辆,不下百余十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白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凑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北静郡王)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其七:

走不多时,仍又跟上大殡了。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

孟凡玉先生指出:从整体上看,这里的丧葬仪式既用到了宗教性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用到了世俗性的鼓吹乐、戏曲和百戏,还出现了王公的仪仗卤薄性的“鸣锣张伞”的仪式音乐。分析以上七段涉及音乐的描写,可以把这场丧礼中的音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超度亡灵的佛教音乐,包括拜大悲忏、放焰口、拜水忏、诵接引咒等。

(2)用于超度亡灵的道教音乐,包括打四十九日解冤业醮等。

(3)用于接待亲朋的民间俗乐,包括戏曲、杂耍等(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

(4)用于传递信号的音乐:举哀时“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凑”,众人“接声嚎哭”。

(5)用于一般程序的鼓乐:会芳园临街大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凑乐。

(6)用于祭祀死者的音乐: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乐凑乐,俱是各家路祭。

(7)用于卤薄执事的音乐: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8)寺庙里的常规音乐:法鼓金烧,幢幡宝盖。

从秦可卿的丧葬仪式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中的音乐活动不仅仅有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社会功能。张振涛先生认为丧葬仪式中的音乐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与死者相关的,二是与活人相关的。葬礼不仅体现着对死者的怀念与追穆,更重要的是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发挥着确立死者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等功能的重要仪式。

三、庆贺仪式音乐

《红楼梦》中贺庆仪式音乐是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例如婚嫁、生日、过节、升迁等都会用到贺庆仪式音乐。就贺庆仪式音乐形式来说,不外乎“演戏”、“听音乐”、“看杂耍”等等,只要热闹就可以。

孟凡玉先生研究说:《红楼梦》中出现的贺庆音乐可以分成戏曲、曲艺、乐器几种类型。戏曲出现了昆、弋诸腔,曲艺出现了说书和打莲花落,乐器出现了合奏、独凑等等。这些情况的描写和清代乾隆年间的音乐艺术发展情况是吻合的,是当时社会音乐艺术的真实写照。

从贺庆仪式的演出方式、演出曲目来看,其风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强烈的娱乐色彩,这一点和格兰姆斯所说的“庆典多半是

‘游戏性的’,庆典的特征是玩耍性的、游戏性的、审美性的”完全一致。

四、驱邪仪式音乐

“驱邪”是源于古代巫术。以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是一种宗教法事。“鬼怪”之说不只是在我国,在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所“流传”,“鬼怪”在凡人眼中是祸国殃民的“邪恶势力”所以就有了捉鬼、驱鬼的法事。巫师在传说中是可以沟通人、神的特殊人物,他们大多通天文,知地理,能歌善舞。在远古其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像“驱邪”这样的大事便由他们承担。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涉及到“驱邪仪式”的音乐,而是在后四十回的第102回里有一段生动的驱邪仪式:

贾赦没法,只得请道士到园作法事驱邪逐妖。择吉日先在省亲正殿上铺排起坛场,上供三清圣像,旁设二十八宿并马、赵、温、周四大将,下排三十六天将图像。香花灯烛设满一堂,钟鼓法器排两边,插着五方旗号。道纪司派定四十九位道众的执事,净了一天的坛。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然后擂起法鼓,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着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又念了一天的消灾驱邪接福的《洞元经》,以后便出榜召将。榜上大书“太乙混元上清三境灵宝符录演教大法师行文敕令本境诸神到坛听用”……只见小道士们将旗幡举起,按定五方站住,伺候法师号令。三位法师,一位手提宝剑拿着法水,一位捧着七星皂旗,一位举着桃木打妖鞭,立在坛前。只听法器一停,上头令牌三下,口中念念有词,那五方旗便团团散布。法师下坛,叫本家领着到各处楼阁殿亭房廊屋舍山崖水畔洒了法水,将剑指画了一回,回来连击牌令,将七星旗祭起,众道士将旗幡一聚,接下打怪鞭望空打了三下。本家众人都道拿住妖怪,争着要看,及到跟前,并不见有什么形响。只见法师叫众道士拿取瓶罐,将妖收下,加上封条。法师朱笔书符收禁,令人带回在本观塔下镇住,一面撤坛谢将。

在上段描写中,许多“法术”至今还保留了下来,溶入到了民俗和道教仪式当中。“驱邪”仪式本身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而它的功效在于给人“心理安慰”,以达到内心“降妖除魔”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