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随想录之一

(2013-07-11 23:37:33)
标签:

偶得

儒家

让我们

全新

梦醒

杂谈

分类: 红楼文化

近日重翻红楼,却也有一些新的体悟。今此发帖,欲与诸君交流。又深知自己文笔之粗陋,又无小心之求证,笔墨所致,挂一漏万,恐为方家贻笑,故曰“随想”云云。

一、贾宝玉就是甄宝玉所产生的一场幻觉

翻开《红楼梦》,曹雪芹形象就在我大脑中浮现,整部《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天才曹雪芹的一场梦幻!正如开篇所云: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 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其中的石头只不过是一个代言人而已,而真正的幕后导演却正是曹雪芹自己。

这次阅读《红楼梦》,让我有了这么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贾宝玉就是甄宝玉所产生的一场幻觉。其他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所有人物都是围绕这个幻觉而虚幻设计出来的人物。曹雪芹就是这场梦幻导演,全文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正是甄宝玉所产生的幻觉——贾宝玉,相反,那个只是出现在贾宝玉梦中的甄宝玉才是真实的原型——这真是一场梦幻中的梦幻。明乎此,又让我对那句高深莫测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警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难怪乎,整部《红楼梦》是如此的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和空空(道人)如也了——这不就是一场梦吗?

(二)关于“甄事隐”和“贾雨村”

对于“甄事隐”和“贾雨村”,大家熟知的说法就是指“真事隐”和“假语存”。本人自觉浅陋,不敢妄言此说错误,在此只想说说个人对此的一些略有不同的体会。

有了随想录(一)的解读,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么一种认识“甄事隐”和“贾雨村”,暗含的分别是“真石隐”,以及“假玉存”。理由如下:

1)正如上文所说,整部《红楼梦》无非就是石头在青更峰下做的一场春秋大梦,借的渺渺(真人)茫茫(大士)为其“通灵”之后,附身贾宝玉潜入人世。通灵宝玉出场之际,正是石头隐去之时,故为“真石隐”。

2)石头通灵之后,真成为一块宝玉乎?非也。这块所谓的通灵宝玉其实是“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懒头和尚语)”,换言之,石兄虽已改头换面,却仍然是个“蠢物”,并非真玉。故云“假玉存”也。

3)“真事隐”和“真石隐”,“假语存”与“假玉存”之间并无矛盾。“真石隐”即为“真事隐”,而“假语存”与“假玉存”。

(三)甄事隐、贾雨村和贾宝玉

除了《红楼梦》这场贯穿全书的大梦之外,书中第一个做梦的就是甄事隐了。而这个第一个红楼之梦,却真的是一个不寻常的梦,我发现《红楼梦》的许多关键处也都在这个梦里首次出现。比如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及“通灵宝玉”的出场,还有“太虚幻境”,以及那两联极为高深难解的警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出现。不禁要问,曹公为什么要把如此众多的关键信息集中在甄事隐的梦中呢?甄事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键人物,值得如此设计呢?在玩味再三、细细揣摩之后,发现甄事隐此人的背后确实暗藏了很大的“玄机”,且容我慢慢道来。

大家知道,甄事隐是一位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的当地名士,另外通过他跟贾雨村的交往,又可知此公也是主张和提倡他人去博取功名施展抱负的。换言之,我们在甄事隐的身上看到了他既有出世的一面,又有入世的一面,可谓内道而外儒。这也正是传统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在事功方面遵循的是孔孟之道,而在审美情趣方面追求的却又是庄禅之味。曹雪芹作为当时的一名文人,身上想必也存在这样的人格矛盾,这个矛盾给是如此地不可调和,让曹雪芹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为了解脱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曹雪芹在他为之沥血呕心的《红楼梦》中寻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让这对矛盾一分为二,分道扬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曹雪芹的超乎想象的大设计吧。首先作者设计了甄宝玉的化身——甄事隐,然后再对存在甄事隐身上的双重人格进行分化裂变,即一“甄”变成二“贾”——代表入世的贾雨村和代表出仕的贾宝玉。也就是说,在“真石隐”去之后,留下的是“假玉存”,其中的贾雨村正是“假玉存”的一个符号,为其表,代表的也正是甄事隐的“外儒”,贾宝玉却是“假玉存”的实质,为其里,代表的也正是甄事隐的“内道”。至此,我惊奇地发现,贾雨村和贾宝玉竟然同是一人,或者说是甄事隐精神分裂之后的孪生兄弟——确实不可思议,但又不容我不这样想!你看,通灵宝玉首先是出现在甄事隐的梦中,梦醒之后贾雨村又如数登场,接着便是甄事隐的出家,还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又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难道这些都是作者无意为之的巧合吗?我想不是。上述暗藏的玄机都可以都需要通过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解读来打开。对此个人是如此理解的。首先,前句之假者,贾也;真者,甄也,即为“贾作甄时甄亦贾”;而后句之无者,道家也,出世也,贾宝玉也;有者,儒家也,入世也,贾雨村也,即为贾雨村和贾宝玉乃是一人也。

至此,个人认为甄事隐、贾雨村和贾宝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了了,由甄事隐一人的双重人格,分化裂变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两个人物——贾雨村和贾宝玉。

面对如此重重之机关玄机,我不禁长叹一声:如此宏大的场面,竟然能有如此精巧的设计,纵然天才也难以胜任,妙手亦只能偶得。曹雪芹,人乎?神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