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是写作《红楼梦》小说的发起人

标签:
书名方面称呼关于脂和尚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吴世昌在《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一文裹,已经谈到:《石头记》前二十多回中有些回可能原出于脂砚的初稿,其中还有些夹文夹白的写法,未经雪芹删净。
笔者是同意以上这一说法。据吴老的推论:“……《风月宝鉴》是雪芹的一本旧稿,改后的《石头记》或《金陵十二钗》则是他的新稿。……我们不妨假定这五个书名《石头记》、《情憎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即暗示雪芹在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五个不同的稿本。”笔者却不敢苟同。
我个人认为,雪芹早年曾写过一本“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小说,里面包含了几则诸如“贾天群正照风月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类的故事。这是雪芹小试牛刀的游戏之作,而脂砚斋早年也曾动笔写一本《石头记》,人物众多,构思庞大(例如他早已想好要使那多情种子的男主角最后出家做和尚,所以想改《石头记》的书名为《情憎录》)。但脂砚斋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自己不能胜任,因为服膺雪芹的才华文笔,所以要求雪芹根据他的《石头记》初稿来续作。雪芹原先也有些怀疑,所以才有这样一问:(据庚辰本第一回原文)
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
可见雪芹对这个作品,当初并没有什么信心。如果我的推想不错,那么现在保留在第一回中称为“作者”的字样,应指的是“脂砚”。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第一回)这是雪芹称脂砚为原作者。再看稍后这一段文字: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
此地雪芹既自居披阅增删者的地位,他所题一绝中所称“作者”,自然另有其人,此人即是最早构想《石头记》,并曾写初稿若干回的脂砚,应无疑问。
雪芹当初大约没有想到替脂砚构想中的《石头记》作润色、增删、续写的工作,会陷入其中而欲罢不能。他从怀疑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有人看,慢慢发展到把自己的全心全力寄托其士的一种创作境界。
于是雪芹写、脂砚批,二人共同经营《红楼梦》,时间在十年以上。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至此《红楼梦》已彻底改头换面,连脂砚也梦想不到会写得这么好,故脂砚不好再认这部书是他的著作,这当然是雪芹的作品,所以在脂砚的批语裹,我们一再看到他说:
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故特于此注明,使后人深思默戒。脂砚斋。
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
作者与余,实实经过。
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此处的“作者”、“作书人”,才是脂砚称呼当之无愧的作者曹雪芹,脂砚是心悦诚服的退居批书人的地位了。
关于脂砚是《红楼梦》的原始发起人,以及雪芹当初对撰写这部小说并没有兴趣与信心一点,笔者可举出一条最好的证据,那是一条素来不受人重视的脂批。
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写到宝玉填了一只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疎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庚辰本双行批语:“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此地“发愿不作此书”,分明是说有人要勉强雪芹写小说,而雪芹执意不肯的意思。是谁要勉强他写呢?自然是脂砚。雪芹何以发愿不作呢?原来是对“写小说”缺乏兴趣和信心,雪芹认为“作传奇”才更有意义。我们知道康熙末年《桃花扇》、《长生殿》两部传奇剧风行一时,脍炙人口,雪芹欲效尤作传奇是很自然的。其实不必等到第二十二回来“看此一曲”,在第五回中,十二支红楼梦(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飞乌各投林,共是十四支曲子),已充分显露了雪芹在词曲方面的才华,难怪批书人要想象他果真作了传奇“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根据这一条批语透露的消息,我们更可以相信脂砚是小说的原始发起人,只是在雪芹全盘接手以后,他才退居批书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