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钗是“金玉良缘”计划的最有力“推手”

(2013-05-24 22:08:00)
标签:

艺术价值

密不可分

宝钗抬

就是说

哈巴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到第七十四回,发生了“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的事件。这一事件看似因“痴丫头误拾绣春囊”而起,其实其意义远远超出“误拾绣春囊”这件事本身。因为在这一事件中受迫害的不仅是当事人司棋,还包括与之毫无关系的晴雯、芳官等人。

而晴雯受迫害,表面看似乎是由于王善宝家的进谗言。书中写道: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

但是,事情没这么简单。书中写道:

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第七十七回)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说明在此之前,就有人不断告密。王夫人对宝玉身边的事了如指掌。事情的发生是迟早的事。

那么谁是告密者?书中写到道:

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袭人)和麝月秋纹来?”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

由于平时的一些“私自顽话”只有袭人知道,因此宝玉怀疑、读者也相信袭人是向王夫人告密的人。

但是,有一个人同样对宝玉身边的事了如指掌,那就是薛宝钗。第二十一回写道:

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套,用计哄骗或诈诱。既然有第一次,以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也就是说,宝钗利用了袭人。在袭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宝钗完全可以通过诱骗的办法让袭人把知道的都讲出来,从而就可以对宝玉身边事了如指掌。

因此,可能向王夫人打小报告的,除了袭人,还有宝钗。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宝钗对宝玉身边的“人事安排”完全知情,甚至参与了这一安排。

第三十四回写道:

袭人忙回道:“……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王夫人所谓“不辜负”,就是给予袭人妾的待遇。而这个消息宝钗立刻知道了。第三十五回写道:

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还有呢。”袭人听了话内有因,素知宝钗不是轻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方想起上日王夫人的意思来,便不再提。

而这个消息,王夫人在第三十六回时才告诉王熙凤。书中写道:

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儿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凤姐一一的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姑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薛姨妈道:“早就该如此。模样儿自然不用说的,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

这说明宝钗比王熙凤和薛姨妈更早知道这一消息。而这一消息,王夫人到第七十八回才告诉贾母。王夫人对贾母说:

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我就悄悄的把他(袭人)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第七十八回)

如果这件事与宝钗无关,那么王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提前把这一消息告诉她。由于薛姨妈亲自向王夫人说过宝钗“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因此王夫人提前把为宝玉选妾的事告诉她,说明王夫人已经内定宝钗为未来的儿媳妇。

在第五十回,薛姨妈只说“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黛玉)”,而没有说到王夫人。这也说明王夫人已经认可“金玉良缘”,否则薛家就没有继续长住贾府、继续实施“金玉良缘”计划的理由。

因此,宝钗是王夫人内定的宝玉之妻,是王夫人最信赖、对王夫人最有影响力的人。由于宝钗最了解袭人,而王夫人又内定宝钗为儿媳,因此王夫人可能与宝钗商量后才做出以上决定。

既然王夫人内定宝钗为宝玉之妻,与宝钗一起谈论了袭人,那么一定也谈到宝玉身边其他人,包括晴雯。因为袭人、晴雯都是宝玉身边同等级的奴婢。宝钗通过袭人提供的情况和自己的观察,把有关情况告诉王夫人,是十分自然的事。

第三十四回写道: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

在背后夸袭人的人当中,自然少不了王夫人最信赖的宝钗。既然宝钗可以说袭人好话,自然也可以说晴雯坏话。因此,晴雯受冤屈而死,与宝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宝钗把晴雯的真实情况告诉王夫人,晴雯就不会受此不白之冤。

那么宝钗为什么要抬举袭人而除掉晴雯呢?因为袭人是完全听话的哈巴儿,而晴雯是敢于反抗的奴婢。

第二十六回写道:黛玉便以手扣门。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一个奴婢竟然敢顶撞主人,真是胆大包天!我们再看袭人是如何做的:

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宝钗)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

宝钗来看宝玉,目的是亲近宝玉,增进感情。袭人有意避开,让宝钗与宝玉独处;而晴雯竟然骂宝钗半夜三更来烦人。对于宝钗来说,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袭人受抬举而晴雯受迫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更为重要的是,迫害晴雯是迫害林黛玉的前奏。第七十八回写道: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对晴雯的评价是: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第七十八回)

袭人能劝,晴雯不能;袭人身体没毛病,晴雯“病不离身”。选妾的标准是这样,选妻也一样。宝钗身体好,黛玉病不离身;宝钗能劝,黛玉从不劝。因此,宝钗抬袭人就是抬自己,迫害晴雯就是迫害黛玉的前奏。所以当林黛玉听到宝玉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第七十九回)脂批在此说:“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

这说明黛玉的悲剧,在前八十回的情节中已经透露出来了,而不是谁随意续上去的,更不是歪曲了前八十回的思想。对于迫害林黛玉这一情节,连胡适也是肯定的,但他不知道这是前八十回矛盾的必然结果。

王夫人提出的选妾标准,从贾府根本利益出发,合情合理,贾母没有反对的理由。因此从此以后,贾母转变了态度,开始接受宝钗了。

第九十回写道: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 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这样黛玉的悲剧就决定了。而王夫人弃黛取钗的立场,是宝钗母女长期争取的结果。因此宝钗母女与王夫人一样,是黛玉悲剧的制造者。

有人认为,宝钗送燕窝给黛玉,表明宝钗很善良,关心黛玉。在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说:“……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因此有些人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薛宝钗光明磊落,好善乐施,心地善良。

其实,这是薛宝钗置林黛玉于绝地的一个阴招。因为林黛玉买不起燕窝,贾府也没有让林黛玉接受薛家馈赠而坐视不管的道理。正如贾宝玉说的:“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

但是,燕窝即使对于贾府这样的富贵之家来说也是昂贵之品。因此,贾宝玉不敢跟王熙凤说,不敢跟王夫人说,也不敢跟贾母直说,而只是在贾母“跟前略露了个风声”。(第五十七回)因此,薛宝钗此举实际是把包袱甩给贾家,把林黛玉的病情摆在贾府当权者面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林黛玉是贾府的累赘。

对此,林黛玉是有顾虑的。她对薛宝钗说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第四十五回)

对于林黛玉这段话,读者不要被作者瞒过。林黛玉吃药吃燕窝,是贾府出的钱,与婆子丫环无关。因此嫌林黛玉多事的,不是婆子丫环,而是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这就是贾宝玉不敢直说而只是“略露了个风声”的原因。

既然林黛玉吃燕窝给贾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那么燕窝是吃上了,但林黛玉成了贾府的累赘,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彻底输掉了。因此贾母说:“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 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第九十回)

也许人们会说:薛宝钗送燕窝是为林黛玉身体着想,而不是要造成王夫人、贾母对林黛玉的反感。其实不然。因为林黛玉的犯的是心病。经过“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之后,宝玉大闹一场,黛玉精神也受到很大打击。在黛玉吃了燕窝后的第五十八回,作者写道:“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只得踱到潇湘馆,瞧黛玉益发瘦的可怜,问起来,比往日已算大愈了。”可见黛玉的病是心病,不是燕窝所能治好的。只要薛家一天不离开贾府,一天不放弃“抢婿”计划,黛玉必死无疑。因此送燕窝对黛玉的身体没什么帮助。

宝钗送燕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讨好贾母,改变贾母对她的看法。第八回描述道:

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藏愚,藏智巧于愚讷的外表之中。也就是表里不一,善于伪装。“人谓藏愚”,就是说大家都有这个看法。林黛玉就一直认为宝钗“藏奸”(第四十五回)。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看法,那么阅人无数的贾母,更应该对她的“藏愚”有更深刻的认识。藏,说明背后有见不得人的事情。“藏愚”与奸巧、阴险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贾母不喜欢世故奸巧的宝钗,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何改变贾母的看法呢?贾母虽然没有选定黛玉做宝玉的配偶,但心里还是很关心爱护黛玉的。因为黛玉是她亲外甥女,而且孑然一人,身世可怜。而薛家“金玉良缘”伤害的,第一个就是林黛玉。为了表现自己的善良,讨好贾母,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现出对林黛玉的关心和爱护。

关心林黛玉,最好自然是关心她的病。因此就有了送燕窝这一幕。燕窝是珍贵补品,不可多得。因此此举令黛玉十分感激,彻底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黛玉叹道: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既然送燕窝可以感动黛玉,当然也可以感动贾母,改变贾母对她的看法。第五十回,贾母还喜欢薛宝琴。第五十七回,贾母知道宝钗送燕窝。第八十四回,贾母开始接纳宝钗。贾母说道: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 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 有尽让了。”

“……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日那小丫头子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他一会子。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

也就是说,贾母改变对宝钗的看法,是在知道宝钗送燕窝之后。可见宝钗送燕窝达到了目的:把黛玉的病摆在贾府当家人面前,使贾母说出“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的话。同时给贾母留下了善良、贤惠、“真是百里挑一”、“宽厚待人”的好印象。看到时机成熟,王熙凤就主动向贾母提出“金玉良缘”来。书中写道:

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贾母笑问道:“在那里?”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贾母笑了一笑,因说:“昨日你姑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

到此“金玉良缘”计划大功告成。剩下的就是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了。而宝钗成功之日,就是黛玉死亡之时。

但是,宝钗可以置林黛玉于死地,但不能征服贾宝玉的意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宝钗完全低估了宝玉的决心。宝玉兑现了他对林黛玉许下的诺言,与家庭决裂,与薛宝钗决裂,出家了。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作者倾向和见解很隐蔽的作品。用戚蓼生的话来说,红楼梦“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长期以来,读者被宝钗美丽、豁达、智慧的画皮所迷惑,不能认清其丑恶面目,与不了解作者“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表现手法有关。作者只是真实地描写人物的行为,而不对人物进行评价。比如王熙凤,两面三刀,心狠手辣,草菅人命,还放高利贷获利,无恶不作。但作者并不把自己的倾向明显地表现出来,把她描绘成一个面目狰狞的人物。我们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

作者这一表现手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因为客观世界展示给人们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