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铁槛寺和水月庵
(2013-05-13 22:43:33)
标签:
问题状物故事红学家字眼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描写秦可卿大出殡,寄放棺椁的地点在铁槛寺。书中写道:“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宝珠安于里寝室相伴。”“ 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
王熙凤和宝玉也去送葬,但没有住在铁槛寺,而是住在附近的水月庵。书中交代:“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之后就是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拆散张金哥姻缘,害死两条人命;秦钟与尼姑智能私自幽会,得趣馒头庵,结果一命呜呼的故事。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
从以上对铁槛寺和水月庵的描写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铁槛寺是个家庙,从祖上起就是家族停灵寄放的地方;第二,铁槛寺位于城外,与水月庵相距很近;第三,水月庵因为馒头做的好,又有馒头庵诨号;第四,作者之所以如此取名,意在表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思想。
早就有红学家指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诗句出自宋代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意思是纵然有千年不坏的铁门槛也挡不住死亡的来临。不过范成大原诗“铁门槛”应作“铁门限”,虽然意思相同,但用字显然不同。能否成为《红楼梦》中铁槛寺命名的来源,殊可怀疑。至于馒头庵源于庵中"馒头"的说法,不过是作者故弄狡狯罢了,原意还在于与“铁门槛”对应的“土馒头”,乃是古人对坟头的戏称。
如果说范成大的"铁门限"不能成为"铁槛寺"名称的直接来源,那么唐代诗僧王梵志有一首打油诗,却似乎可以认定为铁槛寺和馒头庵名称的直接出处。其诗云:“世无百岁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槛,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食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不过,不论范成大的诗还是王梵志的诗,表达的都是富贵荣华不足恃的虚无思想,很难设想任何贵族家族修建家庙时,会用如此虚无之字样命名,因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都信奉祖先荫庇,希图家族长盛不衰,怎么可能用“铁槛寺”、“馒头庵”这样丧气的字眼去为家庙命名呢?《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经常运用"一声两歌"的手法叙事状物,比如这个“馒头庵”,就有“土馒头”(坟头)和"庵中馒头好"两重含义,弄得扑朔迷离;那么,这个“铁槛寺”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呢?我们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