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宝钗形象探析——牡丹之象征

(2013-05-12 08:02:37)
标签:

终身

俗眼

年间

时期

诗中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薛宝钗形象探析——牡丹之象征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代表了传统中国文化对牡丹的共识。唐代以后,人们将牡丹誉为花王,培育了繁多的名贵品种。明代天启元年(1621)出版之王象晋《群芳谱》载有180余种。康熙年间此书增补为《广群芳谱》一百卷,其中牡丹就占了整整三卷,选录了唐宋以后有关牡丹的大量诗文。

以上二书见于《楝亭书目》,曹雪芹必定读过。曹雪芹在第六十三回,花名签酒令中的花王牡丹比薛宝钗,既合乎她美艳为群芳之冠的容姿,又合乎她皇商小姐“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富身份,更隐合她醉心功名富贵追求直上青云的特殊心态。然而,在众多的牡丹诗赋中,曹雪芹偏偏选取了晚唐诗人罗隐《牡丹花》中的成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为花名签之题诗,必有其深沉的涵义。如单看字面,仅重复宝钗冷(无情)、艳(动人)之品格,然如引出全诗,就可看到曹雪芹采用隐前歇后手法展现并预示薛宝钗性格与结局的深意。罗隐全诗为: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浓华过此身。

结合《红楼梦》的实际描写,可以推知曹雪芹构思之深意所在:

(1)“解语花”原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称,(见《开元天宝遗事》)以牡丹比杨贵妃亦是唐玄宗及唐代诗人的常用譬喻,如著名的李白《清平调》三章即以名花木芍药(牡丹)咏杨妃。而杨妃正是薛宝钗形象的喻体之一。罗隐诗中的牡丹美艳动人然而无情,曹雪芹最重情,在他构思的《情榜》中,黛玉考语“情情”,宝玉为“情不情”,则宝钗在《情榜》中的考语可以推为“无情”。在金钏投井、借扇双敲、三姐自刎等情节描写中,曹雪芹对薛宝钗性格中冷酷即“无情”的一面已数次揭示。

(2)在曹雪芹构思中,芍药是史湘云的象征,芙蓉是林黛玉的象征。史湘云年少豪爽而不更世事,一度对宝钗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甚至学着宝钗的论调劝导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并执意要往蘅芜苑与宝钗朝夕相伴:这一时期的史湘云,确实是犹如“芍药与君(牡丹)为近侍”了。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第五回),贾母更评为“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在世俗眼光中,林黛玉与她相比,真乃“芙蓉何处避芳尘”了。曹雪芹以芍药和芙蓉比湘云与黛玉,除了这两种名花本身品格与湘云和黛玉类似而外,也可能得到罗隐此诗的启示。

(3)罗隐此诗对牡丹颇有微词。首句即讥刺牡丹似乎与东风另有难解的因缘,“任是”句责其“无情”,“芍药”、“芙蓉”一联又刺其气势凌人,尾联并运用唐代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年间中书令(宰相)韩弘命人砍去牡丹的典故讥讽牡丹虽富贵风流得意一时,而终有被弃之日。据《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显然,曹雪芹借“韩令功成”喻贾宝玉“悬崖撒手”,宝玉弃宝钗而为僧,犹如韩令斫去牡丹,而“辜负 华过此身”的牡丹,亦正象征着“终身误”的宝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