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俗语研究的价值及其地位作用

(2013-03-31 22:37:55)
标签:

发展趋势

作用

是我们

品种

这是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俗语研究的价值及其地位作用

     一、俗语的界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尽管对俗语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成果卓著,但是对于俗语、熟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惯用语、格言、方言、名言警句等概念的种与属、交叉和包含以及相似与区别等诸多问题,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牵扯到狭义俗语和广义俗语的问题。

就狭义俗语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俗语属于熟语的一部分,只是对于熟语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意见。

(1)俗语,是语言中熟语风格化的一个品种。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格言、歇后语等,俗语也是它的一种。

(2)我们把从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成为狭义俗语(简称俗语)。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级次。这样,包括俗语在内的所有大于词的词汇材料的整体叫做“熟语”。熟语是属概念,成语、谚语、惯用语和俗语是隶属于其下的种概念。

(3)在引入了“熟语”一词后,“广义俗语”就被熟语所代替,“狭义俗语”就成了隶属熟语之下的一个独立的语类,这样,熟语就包括了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方言俚语、格言、名言、警句、典故等。

这些都是对于狭义俗语的界定,尽管对于狭义俗语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分歧,但基本上被认定为熟语的一种。

但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狭义范围的俗语,无论专指谚语、惯用语还是俚语,都不能反映出汉语历史上既已形成的总体概念和形态全貌。”俗语应该是一种广泛的名称,这是就广义的俗语而言的,但对于广义的俗语范围却仍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尽管对于广义俗语的具体范围还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认为,用广义俗语的概念代替狭义俗语的概念,更符合汉语历史上俗语语言形式的真实情况,也就是把俗语定义为: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我们认为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二、《红楼梦》俗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十年辛苦,血泪凝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两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红楼梦》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但是,关于这部书的俗语研究,至今为止依然不是很多。《红楼梦》语汇的运用称得上是全方位、千姿百态的,其中的大量俗语,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米做成熟饭”等至今为人们所广泛运用,显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通过对《红楼梦》俗语的整理、分析、考察,可以更好地认识俗语,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楼梦》时代俗语的基本面貌,展示汉语这种语汇的一个横断面,探索汉语俗语的来源、运用及其发展。

三、《红楼梦》俗语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红楼梦》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1、《红楼梦》中的俗语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俗语。《红楼梦》的俗语大多源自古代,经过《红楼梦》的运用,这些俗语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如“一不作,二不休”、“井水不犯河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

2、《红楼梦》中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的启下作用。《红楼梦》的俗语可以说是在俗语发展史上起了一种传承性、发展性的作用。据统计,《红楼梦》俗语在现代俗语词典中引用的比例:如《俗语五千条》这部词典中,除了没有举例的俗语以及引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例子外,选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的例子共计449条,其中引用《红楼梦》的例句共188条,占41.9%。可见,《红楼梦》中的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要研究汉语俗语,就不能不重视这一时期《红楼梦》的俗语。

(二)俗语的发展演变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俗语也一直经受着语言规律的制约,经历着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与词汇的发展一样,俗语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新时代来临或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就相应地出现新的俗语;而当俗语所反映的事物过时或是消失的时候,俗语也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是制约俗语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

《红楼梦》中的俗语大致有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传承

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俗语很多保存了人们宝贵的生活经验、生活规律以及人们处事的道德准则,在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往往流传至今;再有很多反映儒家伦理思想的、宣扬真善美的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保留和颂扬;也有很多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俗语,或那些凝练巧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大家记住的那些俗语,都能流传到今天。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不做二不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巴掌拍不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俗语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

(2)消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和社会风尚的改变,很多俗语所反映和宣扬的事物和态度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丧失了指导人们日常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必然要被抛弃。那些腐朽的、低级、偏狭的俗语没有进入到全民语言当中,也被自然淘汰。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其抽象意义已经不为人们熟知,渐渐与字面意义脱离,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并让人们难以理解的俗语也慢慢被遗弃。另外,一些仅仅是在特殊的语境和语义要求下见景生情、即兴发挥临时创造的俗语,往往不能传播开来。一些俗语所产生的政治制度、阶级基础或所选用的题材内容已经消失,俗语自然被淘汰,如:“和尚无儿,孝子多着”、“一个富贵心,两支体面眼” 、“银洋镴枪头”等。

除了由于时代发展而造成的自然淘汰之外,方言也是影响俗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很多俗语都带有方言成分,所以,能不能被更多的人使用并最终进入到全民语言当中,既取决于这个地区方言的影响力,也取决于俗语本身的影响力。

(3)内涵的变化

除了以上两种情形之外,俗语的发展还包括内涵变化,即形式上尽管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其内涵已经大大不同,就如“旧瓶装新酒”。人们在运用这些俗语时,尽管保留了这些俗语的字面意义,但其实际意义已经淡化或者发生了变化,如“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今天主要是表现人们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看,这是语言规律本身制约的结果。由于这种不断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的发展趋势,俗语到今天仍然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活跃在全民语言当中,并不断发展壮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