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人物绰号的命名来源

(2013-03-08 16:10:19)
标签:

人物绰号

来源

杂谈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人物绰号的命名来源

 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给别人起绰号,这其中尤以市井和江湖间更常见,在我国元明以后,绰号甚至还成了市井文化和江湖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红楼梦》虽是我国古代一部以贵族家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世情小说,但其中也写到了许许多多人物的绰号以及为别人取绰号打趣人的现象。不仅市井游民奴仆丫鬟下人们有绰号,就连主子奶奶小姐公子们也有绰号,从而构成了不同于小说中人物的大名、别号或雅号的另外一种有趣的姓名文化现象。这些绰号既有为熟人所取所送,也有不少是作者假托世人、街坊、邻里所取。考察小说里绰号的命名来源大约可分为三类:

作者假托世人、街坊、邻里所取

如因为古扇被贾雨村讹其拖欠官银的石呆子,就是“混号儿世人叫他做石呆子”,薛蟠的外号“呆霸王”也是世人所取,贾芸在街头遇见的那位颇有侠气的醉汉倪二的绰号叫“醉金刚”,当是街坊所取。第21回中与贾琏有奸情和很多人私通的“多姑娘”以及他的丈夫“多混虫”,他们的绰号应是荣国府里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所取;天齐庙的当家道长王道士的绰号“王一帖”也是宁荣两宅的家人们所起。第9回闹学堂一事中起因的两个学生“香怜”、“玉爱”,则是满学中送给他两个的外号;而邢夫人的弟弟邢德全的绰号“傻大舅”,是跟他一块儿吃喝的狐朋狗友们所取。其他如算卦的毛半仙、测字的刘铁嘴、马贩子王短腿等也都属此类。

作者假借小说中人物所取:

这类绰号在小说中最多,我们可根据辈分的不同,大体把小说中的这类现象分为长辈给晚辈取绰号(包括主人给奴仆)、平辈之间以及仆人给主子和小辈给长辈取绰号等几种情况。

先说长辈给小辈取绰号的情况。小说第3,贾母就用“泼皮”、“破落户”、“辣子”等一连串的绰号来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同样第3,王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混世魔王)。主子给仆人取绰号的例子有贾母身边命名为“傻大姐”的丫鬟,显然是个绰号,贾母因喜欢她爽利便捷,又喜她出言可以发笑,便又起名为“呆大姐”、“痴丫头”等。再如凤姐叫林之孝夫妇为“天聋、地哑”,也都是绰号。

平辈之间互取绰号的似以宝钗给人取的较多,如称香菱为“诗魔”、“诗呆子”,称湘云为“诗疯子”,称黛玉为“促狭嘴”,37回结海棠社时又给宝玉起了“无事忙”、“富贵闲人”两个绰号。它如黛玉以“呆雁”、“银样蜡枪头”来打趣宝玉,晴雯、麝月等用“西洋花点子哈巴儿”来讥讽袭人,凤姐说尤氏是“没嘴葫芦”、黛玉为“美人灯”,平儿称晴雯为“暴碳”等,都是平辈间打趣或取笑的绰号。还有黛玉以探春的诗社雅号“蕉下客”来打趣探春,使这一雅号也同时具有了绰号的功能。

关于晚辈给长辈起绰号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小说第41,黛玉就给刘姥姥取了个很不雅的绰号“母蝗虫”,并把惜春画的画起名叫做《携蝗大嚼图》,惹得大家大笑不止。这是因为刘姥姥并不是她们真正的长辈,所以黛玉和众人才敢打趣她。

另外仆人、下人给主子起的绰号,集中在第67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的人物时,如称李纨是“大菩萨”,二姑娘的诨名是“二木头”,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林黛玉是“多病西施”,薛宝钗是“冷美人”等。再有第55回凤姐生病,由探春来理家,李纨和宝钗相协助。由于她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于是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这里把凤姐比作“巡海夜叉”,把三人形容为“镇山太岁”,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有趣。

其他方式:

我们还不难注意到作者在回目中也设计了一些近似于绰号的称谓符号,如花解语、尴尬人、冷郎君、滥情人、浪荡子、嫌隙人、河东狮、中山狼等,这些称谓符号或幽默,或讥讽,或褒或贬,总之,都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针对性强的特点。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白说出它们所指代或比喻的是谁,但由于这些称谓概括了某些人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很容易就把它们归入到某个人的名下。如果我们说这是作者运用另外一种方式在给他的人物起绰号,相信也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再有小说中一些骂人的话,如李嬷嬷骂袭人是“狐媚子”,贾琏背后骂凤姐是“醋坛”、“夜叉”等,也都生动形象、贴切传神,比较好地呈现出人物的独特风貌,我们也可看做是人物的绰号。当然,王夫人之骂晴雯和芳官为“狐狸精”,则不免是冤枉了她们两个。

  以上我们略略描述了《红楼梦》中关于小说人物绰号的形成情况,这显然还不是小说的全部,但从数量上就已达几十个之多,几乎涵盖了小说所有重要角色。不仅主要人物有绰号,次要人物也有;不仅男人有,女人也有,有的甚至还不止有一个绰号。这些绰号的题材也各色各样,有的雅,有的俗,有的新,有的旧,有的褒,有的贬,有的可以当面叫,有的只能背后说。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作者以绰号来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刻用心,并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不少的突破和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