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刻瓷五老观画帽筒

(2013-03-11 10:19:00)

民国刻瓷五老观画帽筒

 

    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开始的。据记载,清初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方面的追求,也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目前所见最早的刻瓷作品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至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聘请著名刻瓷家华法为教师。华法(字约三)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其以刀代笔,运用自如,艺术造诣很高。朱友麟、陈智光等为第一届毕业生,朱友麟后留校任教。

    刻瓷用特制的金刚石笔、合金钢刀、锤子等工具在烧制好的釉瓷上依靠艺术家深厚的书画功底、娴熟的刀法和典雅的色彩技巧,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胜于宣纸画的独特艺术,其超拔的艺术语言,堪称世界文化艺术丛林中的一支奇葩。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接着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最后填色,一般填着黑色。

    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刻瓷作品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科极具魅力。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数天或数十天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刻瓷与其它陶瓷装饰技法相比,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更要掌握娴熟的镌刻技法。众所周知,瓷器硬度高,釉面光滑,既硬又脆,需用坚硬的工具进行雕刻,关键部位一刀失误将前功尽弃。古往今来,学画者众,事刻瓷者寡,历存的刻瓷作品数量也因此较少。

     笔者收藏的这件民国刻瓷五老观画帽筒高28厘米,直径12.6厘米,瓷质细腻,釉面莹润。正面图案为五老观画典故,用双钩法刻制,线条流畅,技艺娴熟。五老观画典故(又称五老观易、五老观太极)出自宋代,指宋仁宗时期的五位德、才、寿兼备的重臣。根据南宋《齐东野语》记载:“至和五老则杜衍‘丞相,祁国公,八十’、王涣‘礼部侍郎,九十’、毕世长‘司农卿,九十四’、朱贯‘兵部郎中,八十八’、冯平‘驾部郎中,八十八’……前辈耆年硕德,闲居里舍,放纵诗酒之乐,风流雅韵,一时歆羡。后世想慕,绘而为图,传之好事,盖不可一二数也。”盛世收藏网 www.sssc.cn几百年来《五老观画》图一直是国人心目中多寿多福的象征,因此也得到了历代官家与民间的喜爱和传承,各种艺术作品屡见不鲜。帽筒背面也用双钩法刻制行书文字,内容为“五老观画”,落款“岁在丙辰(1916年)之夏月,仲三刻”。其中“五老观画”中的“画”为简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现在的简化字大部分是在历史上约定俗成并逐步演化,最后定型并统一颁布施行的。

    http://s10/mw690/bf1f7b34gd79cd58ae6f9&690

http://s8/mw690/bf1f7b34gd79cd5e54447&690

由于刻瓷艺术融汇了金石、书法、绘画等艺术,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再者,刻瓷工艺难度大,过程复杂,往往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一件作品,而且清代以来刻瓷存量很少,所以刻瓷藏品价格逐渐走高,升值潜力较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代 肚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