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肚兜

古代肚兜—— 中国内衣文化的珍萃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内衣了,它是深邃广奥的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当时社会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的集中而明晰的反映。内衣在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诗经》中《秦风•无衣》有“岂日无衣,与子同泽”,可知商周时期,内衣称作“泽”。商周以后,内衣的称呼改为“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汉代称为“抱腹”、“心衣”,其特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到魏晋时名为“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唐代名为“诃子”,是当时流行的无带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多见于唐代壁画,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也能看到。据《事物纪源》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所以也有少数人把肚兜的真正起源定为唐代,把杨贵妃私通安禄山这已流传千年的“绯闻”作为起源的证据。内衣发展到宋代改称“抹胸”,“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制作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元代叫“合欢襟”,由后向前系束,面料用织锦的居多。明代叫“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腰侧各有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清代已降开始称为“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只有前片,后背袒露。
肚兜的款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材料方面除了布料外,还有丝绸、织锦、纱、罗、绢、缂丝等珍贵材料。在肚兜的装饰上则以刺绣和贴补绣展现魅力,有的还镶有金银丝线,显得精美绝伦。它已不仅仅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衣裳,更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和情感的寄托,形成了独特的内衣文化。一方面,古代内衣是以一种通过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的情感来抒发的对美、情的企望——尤其在民间,古代内衣更多地表现着优雅与浪漫,通过内衣来传达身体语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中华服饰文化增添着独特的生动和潇洒。另一方面,由于肚兜的私密性,日常使用、保存中有着许多禁忌,具有独特的表用文化。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让人看见的,否则很失体统,尤其是女性内衣,更需注意,甚至洗涤后都不能晾晒在外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历史上大凡书中描写某女在人前露出内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在与贾珍、贾琏饮酒时,“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一个在中国古人眼中坏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http://s12/mw690/bf1f7b34gd79cb909935b&690肚兜" TITLE="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