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么得”,就是“没有”

标签:
南京话南京腔么得没有字书 |
分类: 军旅生涯学校 |
南京人的“么得”,就是“没有”
1964年我上小学六年级,下课时同学要借乒乓球,我回说“么得”。已擦身而过的班主任,突然扭头对我厉声喝道,“什么么得!”我吓了一跳,不知班主任为何火冒三丈,可怜我这从没挨过老师狠的好学生,胡思乱想了好几天,断定班主任是针对“么得”这两个字。
可我是么得乒乓球嘛,我不说“么得”说什么呢?从此,我特别留意别人怎么说,但我发现大家全在说“么得”,连班主任自己也说“么得”。
想在书上翻找答案,又找不到,直到一年后考上十中。十中,是南京中学排行里数一数二的“二”,干部子弟多。听到同学说“没有”时才恍然大悟,但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别人能说“么得”,而我就该说“没有”?
1969年当兵后,有次大家谈爱好,我说最爱看字书,班长问,“什么
‘字书
一天,负责播音的干部,让我中午播音,就是在食堂中午吃饭的时段。我忙说不行,她说我的嗓音适合播音。“我普通话不行。”“我看还行。”我硬着头皮播了一篇稿子,一下来好朋友就直言劝我别再播了,“一读稿子南京话就更重了。”

1979年,我转业回到南京人中间,大家都夸我普通话说的好。毕竟长了十岁,这时我不仅能分清南京话和普通话在用词和语调上的差异,而且还能分辨出电台里哪个播音员是南京人。
不过近些年,播音员的普通话纯正得很,年轻人大多也在讲普通话,只是中老年人乡音难改,并因人数众多还影响同化着别人。我就眼看着一位东北同事,从东北腔普通话,变成了东北腔南京话,按这种趋势,再过几年,她就该是一口正宗南京话了。那同事说,“么得法子,掉什么染缸就染什么色。”
也就在那东北同事身上,我终于解开了三十多年前的谜,想必我随父母搬出部队大院后,班主任眼看着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断被南京话蚕食,直至脱口而出“么得”,于是班主任很失望地一声断喝,只是我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还一直牢记不忘。
后来到部队,又慢慢去掉南京腔。现在我发现,自己又在乡音的攻势下,不知不觉中向南京腔滑去。不过我也发现,由于受广播、电视和孩子们的影响,南京老头老太的语调,在不断地向普通话靠拢。
也许再过几代人,要想听南京话,听那脆生生的“么得”,要到“南京白局”中去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