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46)赤坎镇前世今生·隔墙欣赏古镇

标签:
广东开平赤坎古镇前世今生司徒氏图书馆南楼七烈士碑 |
分类: 长江以南 |
赤坎镇,有350多年历史,相传宋元之际,大量官民随宋帝从福建沿海路南逃,赤坎人口渐增;至清道光,已是繁盛商埠。光绪后期,赤坎古镇形成一个整体后,店铺随着道路改造和河堤修筑而铺开。1924年,赤坎有了开平的第一条公路、第一辆汽车。
因日军侵占,赤坎走入低潮,抗战胜利后,赤坎不仅恢复了繁荣,还迎来建镇后的"黄金时代"。但二度繁华并未持久,随着内战全面爆发,从极盛转向衰落。几年后,开平县城迁出赤坎镇,地位更加衰退。
历史上,赤坎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县城后来挪到三埠镇(现在的开平市)。
我第一次听说赤坎,是在开平的旅馆,我打听,除了碉楼,还有哪儿好玩?服务员脱口而出“赤坎”,我让她写出来。
我是在长途与市内车的总站(义祠站),乘606路到的赤坎,4元,从头乘到底,约12公里。
看碉楼景区时,接驳车司机劝我别去,全围起来了,全面整修。我还是去了,能看多少算多少,因为不可能再来了。
这个坚持是对的,虽然隔墙、隔河远观,感觉还行。这是最先看到的门楼。
中间的临时大门,后面应该是大马路,也就这路两边的建筑,没看到。而两旁的建筑都远观欣赏了,我先顺着右边的围墙向前走。南方的沿海城市,发展的真是早啊,好漂亮的中西合璧,难怪有"中国第五名古镇"之称。
正在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新“赤坎古镇”。2017年开始了古镇的再次整体修整,说要搞成一个带有华侨风格的岭南小镇。
挨着古镇这一边的其它建筑和村庄。
走到这里,漂亮的古镇好像到头,往前走,不知在何处能拐弯,干脆原路返回,然后往左边走。这就是古镇另一边中西合璧的店铺,是隔着河看。
近代赤坎镇的迅速发展,与两大家族的明争暗斗有关。河东是司徒族人,河西是关姓人。其居住区内也有外姓人,但他们之间绝不混住。随着区域发展,两大家族开始在各方面明枪暗箭的比拼。
司徒氏先在赤坎设墟,赶集日是逢三逢八。之后,关姓人将原设于它处的市墟迁至赤坎,一东一西。直到现在,赤坎镇仍分上埠下埠。
1926年,赤坎改建街道整饰市镇,上、下埠自发拆建马路,两族人暗中较劲攀比,上演心照不宣的暗战,你怎么建我也怎么建,然后尽量超越对方。
最有代表性的是图书馆。1923-1925年,司徒氏图书馆完工,1926年置美国大钟,上链一次可转一周。馆里藏书逾万册,馆里陈放本族名人行为,藏品还包含慈禧太后题字等。
1925年,关姓人成立组委会,1927-1929年,在上埠堤西河边,建成关族图书馆,上面是德国大钟,与堤东的司徒图书馆遥首相望。我前面拉拍的这钟楼,难道就是“关族图书馆”?当时不知两大家族的较劲攀比,只是觉得这钟楼好看值得拍。
透过司徒图书馆旁边的铁门小洞,拍围墙里面的骑楼。
因这边有桥,能在桥上就近拍,应该都是司徒家族的建筑。
绿顶七烈亭和南楼七烈士碑,后来才知道,这是司徒家族的烈士。后来还去了他们拼死抵抗日军的碉楼“南楼”。
赤坎,镇区面积三平方公里,四周被潭江水系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