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耶路撒冷哭墙金顶清真寺银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 |
分类: 亚洲 |
耶路撒冷(14)金顶清真寺,哭墙,阿克萨清真寺
伊斯兰教的金顶清真寺与犹太人的哭墙,一墙之隔。
圣地哭墙又称西墙,据说犹太人避讳“哭墙”,指路牌上写的全是“Western Wall(西墙)”。
公元前960年,犹太人的祖先所罗门王在此建造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8年,被巴比仑人毁坏。公元前516年,重返家园的犹太人,在旧址上重建第二圣殿。公元前64年,又被罗马人摧毁。公元135年犹太人最终亡国,但宗教心结从未泯灭。
这个被犹太人誉为“距离上帝最近”的哭墙,是第二圣殿仅存的一段护墙遗址。犹太人将此地称为“圣殿山”。许多世纪以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都会到这堵墙前祷告和哭诉,久而久之叫做哭墙,成了一直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最神圣之地。
这座52米长、18米高的残存遗址,28层的砖石中,墙体下面的7层是希律王时代的,往上4层是伍麦叶王朝加盖,奥斯曼帝国又陆续加14层,最后3层建于1960年代,地下还有17层砖,共45层。
1948年,东耶路撒冷由约旦管辖,于是禁止犹太人入内。整整19年,犹太人不能去哭墙。
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人赶走约旦人,得到老城区管辖权。犹太人再次进入西墙,发现阿拉伯人在哭墙外建了很多房,于是全拆,形成现在的哭墙广场。每逢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活动或宗教仪式。1981年哭墙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哭墙广场有道长栏,分隔成男左女右的祷告区。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或坐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祈祷,或长跪悲戚啜泣,有的将祈祷纸条塞入石缝,想将心愿传递给上帝。女区只有1/3大。
我是站在女区这边拍的男区,还在祈祷区的后面拍男区。
男士进入必须戴帽。这种小圆帽,意为“遮盖”,表示对上帝的敬畏。头上有天,不可光头以对。
到哭墙下作祈祷的犹太教徒,要先净手,将水接到杯子里,往每只手上倒三次水。
我是先到哭墙,也必须先到哭墙,说是非穆斯林只有通过这道木头廊桥,到隔壁的圣殿山看金顶清真寺。
我去过2次哭墙和金顶清真寺,第一次在哭墙那边,远远看到有人走进木廊桥,跟进去后,长桥里空无一人,没想到稀里糊涂进到金顶清真寺大院。守门保安摆手让我“快快快”,随即听到身后的铁门咣声关上了,真是运气。谁知顺这长廊还没走到头,另一保安指着出口,让我立即“出去”。
难怪门卫让我“快”呢,赶紧拉拍几张金顶。当时才10:35,院里基本没人。
金顶是耶路撒冷的标志,我肯定不甘心就这么了事,只有再去。这是正常的参观时间,廊桥里人满为患,排队等着进去。
金顶清真寺,正名“萨赫莱(岩石)清真寺”,又称圆顶清真寺,始建于687-691年。后来几经翻修,由木屋顶变成了金色穹顶。
1994年,清真寺那一块,还是归约旦管理,于是约旦国王侯赛捐资,在圆顶上覆盖24公斤纯金箔,使得金顶成为耶路撒冷最耀眼的清真寺。于是这座伊斯兰教的第四大圣寺,俗称”金顶清真寺”取代了“圆顶清真寺”。不过非穆斯林,只能在院子里随便看随便拍,但是不能进入寺内。
到过金顶2次,2次出来的门不一样。那儿的小路曲里拐弯,都要乱走好一阵子,才能走到大马路。
站在橄榄山上远眺耶路撒冷,最显眼的必定是金灿灿的金顶清真寺。以至于在画面中,如果没了金顶,好像就不是耶路撒冷了。
这个出镜率最高的建筑物之一,除了炫目的外观,经常还因为冲突,成了国际新闻的主角。
网上找游记查资料,极少看到近拍的金顶清真寺,原来大多旅游团没安排,说是非穆斯林不能进入,于是导游名正言顺的带着大家在橄榄山上“远眺”。确实,清真寺里面不让进,但大院是可随便进随便看的。
金顶清真寺左边的银顶清真寺,其实比金顶的地位和名气还要大,可因为没金顶高,色彩偏暗,几乎看不清。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圣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建。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极远”,故又称“远寺”。大规模修建是在705-709年,780年毁于地震,此后几次翻修。1033年增建伊斯兰大圆顶。1983年再修时,圆顶恢复古代的铅皮珐琅,呈银灰色,所以也称“银顶清真寺”。
广义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围墙之内,均系阿克萨清真寺,包括金顶清真寺。网上下载照片。
狭义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单指银灰色圆顶的“远寺”。
因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与先知默罕默德联系在一起,使得耶路撒冷成为全球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城,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
阿克萨清真寺周围都是三千年以来的遗迹,一共分为三层,每一个时代都是在原来的城迹上叠加。最底下大部是705-709年之间建造,到现在,一直在考古挖掘中。当时只是随手拍,并不知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寺。
“银顶清真寺”与“金顶清真寺” 紧挨着。
银顶清真寺正门外的净手净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