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库特纳霍拉(2)耶稣会修道院、意大利宫、铸币厂

标签:
修道院世界遗产造币遗址博物馆 |
分类: 欧洲 |
捷克库特纳霍拉(2)耶稣会修道院、意大利宫、铸币厂
这座红顶白墙的巴洛克式的建筑,是库特纳霍拉的耶稣会修道院,兴建于1667-1750年。网上,有的是写“耶稣会大学、耶稣会学院”。
修道院旁的大铁球,看着几个人合力把球推转了,还发出隆隆的声响。我也去推过,纹丝不动,看来一人之力不行。
修道院与圣芭芭拉大教堂为邻,圣芭芭拉教堂前面的巴尔波尔斯卡街,是在30米高的山脊上的一条路,左侧是耶稣会修道院,右侧是圣人石雕像的围墙,跟布拉格查理大桥上的人物雕塑形式很相像。
顺坡下山,不只是为了站在山下仰看修道院,而是为了看铁路桥、老城的城墙、城门、老街和绿地。
我下山往那边走,主要是为了去找“意大利庭院”。这个普通公园模样的地方,网上有人说是“意大利庭院”,只是绿地和黄花,中间一个小亭子,周边的房子都与它无关,从哪说它是“意大利”呢?
网上说,当时这块地方及附近,承担着城堡、银矿石仓库和防御功能,护城河水即可防火,也与城市隔开。因为意大利工匠大多在皇家铸币厂工作,住在这里。
但大部分网文上的“意大利庭院”,是指“意大利宫”。“意大利庭院”和“意大利宫”这两个地方挨的很近,以前应该是一起的,否则,那么小的意大利宫,够做什么。
14世纪,银矿生产达到颠峰,每年出产6吨白银,皇家铸币厂生产的古罗什银币,可在整个欧洲流通。库特纳霍拉成为波西米亚的第二大城,仅次于布拉格,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意大利宫”,就是以前的皇家铸币厂,现在的“铸币博物馆”。之所以称“意大利宫”, 得名于意大利铸造专家。当时的意大利工匠也很多,因为意大利的工匠最杰出。
14世纪末重建后,成了国王到访时的行宫。到15世纪,成为瓦茨拉夫四世的王宫。
16世纪,银矿逐渐枯竭,1726年皇家铸币厂无币可造关闭。1770年大火后,皇家铸币厂迁走,市政厅迁入。现在成为铸币博物馆。
进入意大利宫,小巧的喷泉中央,站着一尊矿工运矿的雕像。在库特纳霍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世纪矿工的形象和物品。
看着一群学生上楼,立马跟上,以为只能跟到2楼,结果还能往上爬。运气太好,看着有人从办公室里出来开锁,于是也就跟进这间装潢考究的屋子。可惜房子太小,挤得满满的,只能对着上面拍,否则只能拍人头了。我磨蹭到最后出门,看到前面有个祭坛,因为别人要锁门,基本都拍虚了。
看网上写,庭院中的国王礼拜堂,以新艺术派装饰彰显其不同凡响,哥特式木雕祭坛显示其珍贵富有。但网上没照片,不知是否就是这间。
银矿博物馆(弗拉德克矿山博物馆),设在15世纪的王宫,王宫坐落在“小城堡”中。看到一些游客戴着安全帽穿着白衣服,跟专业导游去探索中世纪的矿井。我只看了简单的展览。
有人说,下面的这种房子,是银矿博物馆的后门,大概是矿井的几个出口。
不知下面是矿石、矿井方面的博物馆还是专业店,因为有标价,应该是个“特产”店。各种五颜六色的矿石、各个年代的矿灯……不知这家店的买卖如何,别说顾客,大街上连人都很少看到。不知欧洲的一些商家是怎么过日子的,街上的人实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