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别和炮王合影,你懂的俄罗斯自由行(54)

标签:
克里姆林宫钟王炮王俄法战争战利品 |
分类: 欧洲俄罗斯 |
俄罗斯自由行(54)男士别和炮王合影,你懂的
在克里姆林宫,有个世界闻名的炮王,长5.34米,炮筒重达40吨,整炮全重80吨,炮口的直径0.92米,两三个人能同时爬进去。炮前堆着的四个球形炮弹,每个重2吨。
这座铸铜炮1540年开造,一直到1586年完工,历经8位沙皇。但这个已有四百多岁的炮王,世上最大口径的巨炮,造好后从未发射过一次炮弹,也就是一炮也没打响过。充其量,只能用来炫耀军事实力与制造技术,就是个徒有虚名的炮型工艺品。
专家曾论证,炮筒近一米的口径,炮身才四五米长,即使能发射,射程不过百米。看炮架精美的浮雕,一只怒吼的雄师,龇牙咧嘴双目圆瞪,连炮筒都搞得花里胡哨。第一次看到如此精致讲究的炮筒,确实是个非常漂亮的巨炮工艺品,好像就是按照工艺品去做的。
导游故意顿了几秒,然后幽幽地说,因为一炮未发,一炮也没打响过,你们懂的。大家心领神会地一起哈哈哈。都知道是牵强附会的说笑,但那个团的男士还真的没人和炮王合影,其实老男士们早已是儿孙满堂的老爷爷,但还是非常忌讳,让人觉得好笑。
后来我发现,其他导游都没这种搞笑提醒,那些团的男游客合影就没有任何心理障碍。本来,枪枪炮炮是男人的最爱,何况又是外国的炮王。我不是闲得无聊站在炮王身边搞调研,而是在耐心地等着一拨拨的游客离开,插空拍炮王的全身照,而不是被挡得看不到炮架的炮王。
炮王最初摆在红场的斯巴斯基大门附近,以保卫克里姆林宫。彼得大帝时期,炮王搬进克里姆林宫,炮王的后面是十二圣徒教堂。
炮王附近陪展的小炮,都是沙俄时代的战利品。
通过安检,过护城河桥,从三一塔楼一进门,便看见一长排二层桔黄色的军械库。在军械库、军营和兵工厂的房边,摆放着拿破仑逃跑后遗弃下来的数百门各式火炮。
不过这些炮筒上有浮雕、又配有精致炮架的大炮,不知是法国还是沙俄的?听一导游说,是俄罗斯为法国炮筒配的炮架,太有情调了。
对于1812年俄法战争中的这些展品,俄法两国都以己方的胜绩为切入点,俄罗斯骄傲地说,打败了法国人,这都是从拿破仑手中缴获的。法国人则洋洋得意地说,我们打进过莫斯科,占领过克里姆林宫。也难怪法国人得意,希特勒从1941.9.30至1942.4.20,恶狠狠地围困了莫斯科200来天,也没能到红场上进行胜利大阅兵。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获得空前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为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和约》,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五十多万法军闪电攻入俄境。战争初期,俄军屡败,丧失大片土地。8月20日,库图佐夫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为避免决战,俄军主动放弃并烧毁莫斯科,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国军民奋起自卫坚壁清野,袭扰法军及交通线。法军饥寒交迫,10月被迫退出莫斯科西撤,俄军转入反攻,追歼法军。法军慌不择路落荒而逃,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几乎所有炮兵,12月,只剩三万人退出俄罗斯国境,那还顾得上当时最珍贵重要的大炮。在这场1812年6月24日至12月12日的俄法战争中,俄国约死亡21万,法国约死亡47万,最开始洋洋得意地闪电进入俄罗斯,最后丢盔卸甲,留下性命与大炮。
先撇开正义非正义、侵略反侵略,最近我才知,一直以为了不得的闪电战,原来是“穷人的打法”,三板斧过后就没了后劲,然后被持久战慢慢拖败磨死。欧洲大陆一千多年的各国掐架,基本打的都是闪电战。闪电战的反面是持久战,因为欧洲小领主们的领地太小,只能突袭,没能力打持久战,没办法像中国楚汉战争那样一打就八年的大仗。包括堪称战争史经典的希特勒闪电战,对波兰、丹麦、荷兰等数国几乎是“秒杀”,紧接着又闪电横扫苏联,迅速击溃苏联百万大军,似乎地球人已不能阻止德国推平世界。但是闪电战真的就像天上的闪电,只能闪亮一时,战争毕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作战双方每一天都要向其中填进大量的资源、金钱和生命。当苏联逐渐适应德国的战法,德国不到2年的进攻优势,就转为劣势的防御状态。希特勒最终还不如拿破仑,不仅没进入莫斯科,反让苏联人占了自己的老巢,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小国千万别去招惹大国,蟒蛇吞象,即便一时得胜,最后也被撑死。就像中日,即便没有国际援助,中国最后还是会胜。有个日本人写书说,"战争前,日本的平均寿命70多岁,短短几年,战后的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了。" 要是没有原子弹,再多打几年,日本就没兵可派了……小国是耗不过大国的。
1733年,安娜女皇下令制造钟王,初衷是准备挂到伊凡大帝钟楼最顶端。为了得到最佳音色,除铜和锡外,还加了几公斤金和银,据说能够传声50公里。钟王重202吨,高6.14米,直径6.60米,钟壁最厚部分为0.67米。钟壁上布满纹饰和铭文,如沙皇阿列克谢与皇后安娜女皇的像,还有五幅神像,200多名能工巧匠花费了两年时间,于1735年11月20日铸成。但第一次敲击就出现了裂纹,1737年发生大火,人们将水泼在滚烫的钟上,导致钟体破裂,一块重11.5吨的巨大铜片从钟身脱落,于是钟王在工场的废墟里埋了99年。1836年,尼古拉一世下令挖了出来,陈列在这里。
位于左边伊凡大帝钟楼的钟王,与位于右边十二圣徒教堂的炮王,远远相望,遥相呼应,安静地与各国游客合影。一门从没发射过炮弹的炮王,一口从未敲响过的钟王,一对世界上最大的哑巴。
克里姆林宫里原有一个大武器库,1720年,彼得大帝将其改建成博物馆,馆内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有历代沙皇用过的物品、美术工艺品,以及掠夺的战利品。
一般游客能进的是武器库,门票700卢布(¥72),因为过去是制造和存放兵器的地方,其实展出的是历代沙皇的珍宝和以前各国赠送的艺术品,很多珍宝价值连城,非常开眼界,可惜不让拍照。武器库的门票,可与进克里姆林宫的500卢布通票一起买,也能在宫里买。
钻石馆的票500卢布,只能在宫里买。我在等着开窗卖票时,碰到几个也等在窗口的上海人,他们说,那里的钻石太多太刺眼,看过武器库,钻石馆看不看就无所谓了。按上海人的方法一般没错,于是我也没去钻石馆,因为那里也不让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