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的序和跋

(2023-01-01 00:00:00)
标签:

文化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诗歌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

    关于文学的起源,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当然是鲁迅先生的推测,其中想象的成分居多。鲁迅先生的想象与真实情况应该是一致的,那么“杭育杭育”派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诗人,因为这个时候他创作的作品篇幅是短小的,语句是简短的,为了协调劳动往往也是押韵的。这种起源于劳动生产的歌谣是诗歌的雏形。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民间的歌谣。

    滥觞于民谣的诗歌,不断发展,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形成汪洋之势,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和大量优秀诗歌作品。宋代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词,其实是诗歌的一种新形式,可以算是广义的诗歌。元、明、清时期,戏曲、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兴起,诗歌创作呈现衰微的趋势,但几乎所有的文人仍然在坚持诗歌创作。戏曲,其实也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中也兼容了诗歌。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诗歌形式短小、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长期以来,不少诗歌被当作启蒙教育材料编入儿童启蒙读物中。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等,都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有人能脱口成诵。

但是,学习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还应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思想、感情、韵味、意境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细细的品味,与诗歌的创作者同悟诗家三昧,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精微之处和美妙之处。

    笔者以为诗词中的名句是最能体现诗歌精微之处的。有的名句用词精准,是语言的精华,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是炼字的典范;有的名句包含哲理,发人深思,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的名句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如林则徐的“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的名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怀,如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品读诗词名句,常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笔者偶然与友人谈及名句,时有陶醉其中的现象,每有此情形,总要把心得讲与人听。有人听了后笑我“痴”,有人听了后赞我“高”,也有人怂恿我把对名句的理解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名句的妙处。于是笔者挑选了365组名句,按照从先秦到当代的顺序,参照前人对诗句的解读,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进行赏读。由于个人学识浅薄,占有的资料十分有限,所选诗词名句的作者未必是同期诗人中的佼佼者,所选诗词名句未必是该诗人的巅峰之作,所进行的赏析也未必精当,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赏读名句时,除少数篇幅长的作品外,都对名句所在的作品进行整体解读,为理解名句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同时适当介绍诗词作者的一些逸闻趣事以增加阅读的趣味。

    特别想说明的是,在笔者心中,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词人)莫过于毛泽东,其诗词中有不少名句,但笔者自知才力不足以解读,恐冒昧赏析而亵渎伟人的作品,于是忍痛敬置,留待高明者。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有“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之句,笔者以为这是赏读诗歌应该进入的境界。对于诗词中的名句,更应该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句子的精微与妙处,以求会其意而得“欣然忘食”之享受。倘若像和尚念经似的读一读诗词,不仅有负于诗词的创作者、有负于诗歌本身,也有负于读者本人。这是笔者不避浅薄而呈拙作于读者的原因。

    前人的“诗话”“词话”,品鉴诗词的语句大都过于典雅而且有些玄奥,这些“阳春白雪”级的诗评、词评,脱俗的同时,也脱离了大众。拙作试图以通俗的方式赏读诗词名句,立足于对诗词进行原生态解读,诚望读者勿以不雅相责。同时拙作对诗词名句的赏读立足于一般解读,不作考据性解读,可能与一些专家的深度研究有一些出入,亦盼读者勿以浅薄相鄙。

    本文原为《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的序,为了在2022年这一年里完整地发布365组诗词名句,所以没有发布这个序言。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就将这篇文章作为2023年的序言、作为《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的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