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无一用是书生

(2022-12-06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340

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黄景仁的诗《杂感》中的句子,全诗是: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由祖母抚养。少年时即有诗名。黄景仁上私塾的时候,年少无知,不知道喜好什么,偶然发现有几本诗集,便偷偷拿来看,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他却很喜欢,说:“这个东西是可以喜爱的。”就开始学习作诗,人们都笑话他。因为他作的诗中多是幽苦之语,一起学习的人都不喜欢他,但黄景仁对诗的爱好却有增无减。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为生计而四处奔波。黄景仁的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情调感伤低沉的作品最能体现黄景仁的诗文成就。

 《杂感》一诗就是黄景仁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情怀的作品。尽管黄景仁十六岁时参加童试获第一,但十九岁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杂感》一诗就是黄景仁落榜后的愤激之作。

 首联“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写自己一事无成,只能在深夜独自哀叹。“仙”是道家信徒经过修行得道成仙,“佛”指佛教信徒经过修行修成正果。作者用来指自己在做官和挣钱两方面都毫无成就。“不平鸣”,用韩愈《送孟东野序》中的句子“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写自己为命运不公而鸣不平。

 颔联“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用两个比喻写自己的境遇。前一句将自己比作风中的蓬草,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早已消磨尽慷慨悲歌之气;后一句将自己努力取得的名声比作沾在泥上的柳絮,实在是微不足道。“悲歌”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这里指慷慨激昂的情绪。“泥絮”暗用宋代诗僧道潜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颈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鄙视书生:世上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看不起书生,书生是最没有用的人。白眼,用阮籍的典故。《晋书·阮籍传》中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嵇喜前来吊唁。嵇喜是阮籍讨厌的人,阮籍就用白眼对待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带着酒和琴前去,阮籍就用青眼相待。后来人们用“青睐”或“垂青”表示喜爱和欣赏,用“白眼”表示厌恶和鄙视。

 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不要因为诗卷中抒写愁苦的诗句会成为谶语就不敢写诗,要像春天的鸟、秋天的虫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谶”指不幸而言中的不吉利的话,古人有“诗谶”的说法,就是诗人在诗中写到的不吉利现象,往往会应验在自己的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将因果颠倒了,事实上是诗人因为愁苦才写出抒写愁苦的诗句,而不是因为写了愁苦的诗句才陷入愁苦之中的。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书生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读书一事上的人。学到知识后,还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让知识发挥作用。有一些书生没有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或者不能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陷入穷困之中,反过来抱怨读书误了自己,得出“书生无用”的结论,这是错误的。书生不仅有用,而且有很大的作用。黄景仁的《杂感》一诗不过是落榜后一时的愤激之作,“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一时的愤激之语,因为道出了一些潦倒文人的心声,引起许多落魄文人的共鸣,常被一些落魄文人用来发牢骚,“百无一用是书生”因此而广为流传成为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