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2022-11-01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305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王守仁《龙潭夜坐》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是王守仁的诗《龙潭夜坐》中的句子,全诗是: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也称王阳明。王守仁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随后踏入仕途,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后人称他为王文成公。王守仁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与圣人同列。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的状元。相传王守仁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在云中抱一赤子,从天而降。于是祖父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中的句子“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良好的家世,为王守仁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参加会试再次落第。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王守仁却笑着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龙潭夜坐》一诗作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春。正德八年(1513),王守仁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到滁州,公务之余,与友人游览当地名胜琅琊山、龙潭等地,游览的同时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首联“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写在室内闻到花香、听到溪水的声音。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暗中点题“夜坐”。花的香气在夜色里弥漫,让人感到清爽;溪水的声音从石林茅屋后传来,也让人觉得悦耳。

 颔联“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这是作者想象室外的夜景。月亮出来的时候,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过,栖息在山中的鸟偶尔鸣叫一声。句中的“幽人”当指大雁,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词中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其中“幽人”就是指大雁。有人将“幽人”理解为幽居之人,即隐士,进而理解为作者本人,这不符合王守仁当时的身份,也与“夜坐”不相符。前一句写孤雁在空中飞过,与后一句所写的空山中栖息的鸟鸣叫一声正好相对。

 颈联“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写草上的露水和树林里的风。草上的露水不怕打湿人的草鞋,松树林里的风偏偏喜欢把人穿的夏衣吹起来。这两句也是想象野外的景象,不是写作者走入树林,更不是写作者隐居或向往隐居。

 尾联“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猗兰”是《猗兰操》,也称《幽兰操》,古琴曲名。《乐府诗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猗兰意”是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用这一典故来表明自己没有生不逢时的哀伤,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让自己充满了热爱之情。

 整首诗写龙潭的夜景,由室内闻香听声想象到野外、山林,进而扩大到大江南北,感情也随之不断扩大,铺满山河,诗中阔大的境界正是诗人阔大境界的表现。“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反用孔子弹奏《猗兰操》的典故,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是值得品味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