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80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绝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夏元鼎的诗《绝句》中的句子,全诗是: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是南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曾经入仕为官,年届五十,弃官学道。
夏元鼎的《绝句》诗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首句“崆峒访道至湘湖”,写学道的行程。崆峒,即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市,相传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地方。湘湖,在浙江杭州,风景秀丽,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崆峒访道至湘湖”意为行程遥远,寻访仙人指导。
次句“万卷诗书看转愚”,写读书的感受。“万卷诗书”形容数量多,“看转愚”写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看转愚”这种现象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有一些差距,人们初读时会产生疑问;二是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三是不同书本上的知识存在着差异,还是会让人产生困惑;四是读者不能深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同样会让人产生疑惑;五是不能灵活运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还会让人有一些幼稚的行为。这些都会给人以“读书变笨”的感觉。“万卷诗书看转愚”是读书人阅读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如果泥于其中,就会成为“书呆子”。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所思、有所取、有所弃,这样才不会“万卷诗书看转愚”。
第三、四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写苦苦探寻后的顿悟,经过迷茫、挫折、痛苦和失望,在近乎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真谛。“踏破铁鞋”形容访道的行程遥远,探寻的过程艰辛。“无觅处”是访道过程中经历的迷茫、挫折、痛苦、失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和“得来全不费工夫”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踏破铁鞋无觅处”是写学道的经历十分艰辛,“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写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后于不经意间得到了真谛。“踏破铁鞋”其实是“得来”的前提,“得来”是“踏破铁鞋”的结果。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找遍了“他”不在每一个地方,最后只剩下“他”在的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看到的正是“他”在的那个地方,于是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辛弃疾的词句比夏元鼎的诗句更具体、更形象,但不如夏元鼎的诗句上口,因此夏元鼎的诗句流传得更广一些。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是意外的收获,更不是不劳而获,是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的顿悟,是文学大师数十年积累之后的绝妙语句,是武林高手数十年苦练之后的一剑封喉。因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写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经过努力之后有所得的欣慰与喜悦,于是成了流传极广的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