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2022-08-18 10:10:10)
标签:
文化 |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30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是张元干的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中的句子,全词是: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著名词人,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张元干的词内容丰富,其中深受人们称赞的是怒斥昏庸误国奸臣、表达抗金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作品。最为著名的是两首词牌为《贺新郎》的词,这是其中的一首,另一首是赠送给丞相李纲的。
《贺新郎》词调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落于金元。《贺新郎》由北宋苏轼首次填写,是宋代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调。对于《贺新郎》词调的来源,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结论。张元干的这首《贺新郎》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是赠送给胡铨的一首词。胡铨,字邦衡,南宋名臣、文学家,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曾任宝文阁待制。绍兴八年(1138),金国派使者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国使者态度极其傲慢,目中无人,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此举激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义愤,胡铨上书高宗,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要求斩秦桧等三人,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胡铨抗疏力斥,声振朝野。但高宗和秦桧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绍兴十二年(1142),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令除名,贬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管制。胡铨动身前往新州时,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写下这首《贺新郎》词送他。据《宋史·胡铨传》记载,诗人王廷珪因作诗送胡铨,被判充军。张元干后来也被除名。
这首词抒发了当时主战派被压抑、受迫害,回天无力之恨。
上阕写中原沦陷的惨状,探寻悲剧的根源,表达对投降派的不满。大意是:梦中回到中原大地,令人惆怅的是,萧瑟的秋风中,中原大地上,金兵的军营相连,军号凄厉,故都汴京的宫殿已成废墟!为什么昆仑山和砥柱山都倒塌了,到处黄水泛滥?成千上万的村落都成了狐兔出没的地方。天空高远,从来难问其意,何况我与你都老了,容易产生的悲情又向谁倾诉呢?更让人不能承受的是,我还要在南浦,送你到更远的地方。
下阕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想象别后的音讯难通,表现出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大意是:岸边的柳树生起凉意赶走残存的暑气。天上的银河,稀疏的星星,淡淡的月光,几片云慢慢地飘动。路途遥远,不知你今天夜晚走到了什么地方,禁不住回忆起当年与你对床而卧彻夜长谈的情景。你将要去的地方,大雁也飞不到那里,我写好了书信,谁能帮我捎给你?我们是眼光高远、看透古今的人,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恩怨情长呢!请举起酒杯,共听《金缕曲》。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是一首送别词,但没有送别的伤感和缠绵,而是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国家危亡的大背景中来咏叹,将深沉的家国之感和真切的友情融合在一起,有离别的悲伤,有对昏庸当权者的不满,有对投降派的愤慨,还有与友人激昂的共勉。笔调慷慨悲凉,语言铿锵有力,意境宏伟开阔,不愧为张元干的代表作品。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化用杜甫的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天意从来高难问”一语双关,明指天空高远,难以询问其想法,暗指皇帝不思进取,一味投降令人费解。“老易悲”指人老了容易伤感,往往无处倾诉。这里用来表达报国无门的感慨和愤懑,将杜甫的诗句由抒发个人情感升华为表达家国情怀,是站在名句肩上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