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是晁补之的词《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中的句子,全词是: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其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晓畅,风格与苏轼相近。诗词中有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晁补之虽然名重一时,但诗词中的警句不多。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是一首和词,林圣予是秦观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次韵”是用原词的韵并按照原词用韵的顺序。晁补之的这首词仍以“惜春”为主题,但在惜春的同时,表达了人生的感慨。
上阕写春天匆匆离去,只有人为春去而愁。“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因为是和词,有前词为背景,所以开篇就问春为什么在风雨中匆匆飞驰而去。问过之后再慢慢写春去时的景象:“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小园里低矮的栏杆旁边,还没等人把土培好,花已经被风雨吹打得稀稀落落。和被风雨吹尽的繁花相比,倒是垂柳长久地占着春光:“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其实春天是一个季节,每年都会出现,春是不会老的,只是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春天,为春老而发愁,这种愁也只是人才会有的,于是词人写道:“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下阕写春天匆匆离去引发的感慨。“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既然对春的遗憾是十分常见的,那么就不要辜负了美酒,不妨借助美酒来排遣心中的遗憾。“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这是词人对伤春者的安慰,桃花凋落,不是因为“春老”而瘦,而是为了结子。以上是词人对“春老”的感慨,接着由“春老”的感慨过渡到对人生的感慨:“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世上的功名、人老的境况,正像这春天将要离去的时候。春天将要离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是花谢,也是果成。功成名就者是花谢果成,功名未就者是花谢无果。老来有所作为者是花谢果成,老来一事无成者是花谢无果。此时无论有无功名、有无作为,都可以端起酒杯痛饮狂歌,但心情和感情已与当年大不相同了:“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这首词以物象观人情,以季节写人生,以花果喻功名,由物理推及人情、人生、人性,春去人老是常理,花谢果成是常态,痛饮狂歌是常行。整首词,景中有情,景中有理,物中有我,我在物中。于惜春伤春之中流露出对人生的参悟。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这组句子用的是唐代诗人王建《宫词》的诗意,王建有《宫词》100首,其中有一首是:“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的诗句说桃花凋落是为了结子,被人误认为是风把桃花吹落了。晁补之的词句说桃花为结子而凋落,不是因为春天老去而瘦。其实,桃花凋落是自然现象,花落结子也是自然现象,诗人、词人只是借这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借自然现象说理、抒情的方式,让人从熟悉的自然现象中悟出深奥的道理。倘若结合杜牧的诗句“狂风落尽深红色,绿树成阴子满枝”,则“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更加耐人寻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