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暮北风吹雨云,数峰清瘦出云来。

(2022-08-02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14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张耒《初见嵩山》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张耒的诗《初见嵩山》中的句子,全诗是: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张耒是北宋文学家,和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并不是说黄庭坚等四人是苏轼的学生。五人在相识之前,可以说是天各一方:苏轼是四川眉县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九江),秦观是淮南高邮人(今江苏高邮),张耒是亳州谯县人(今安徽亳州),晁补之是济州钜野人(今山东巨野)。五人分别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相距遥远。那么黄庭坚等四人怎么会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呢?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人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由翰林学士苏轼命题,结果是三人同被拔擢。按照当时的惯例,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就算是出于苏轼门下。元佑二年(1087)春,苏轼主持礼部贡举,张耒被聘为读卷官,入试院检点审阅举子试卷。元佑三年(1088),秦观被召到京师,任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亦入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在闲暇时或举酒欢宴,或同游京都名胜,诗文酬唱,作画题跋,互相砥砺,共受苏轼熏沐。这就是“苏门四学士”的来历。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有些诗句粗疏草率。词的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初见嵩山》一诗是写初次到嵩山的所见所感。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的登封县,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是五岳之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张耒赴洛阳任寿安县尉,途经嵩山,写下了这首诗。张耒在《书曾子固集后》一文中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行先舟楫,后鞍马,又病六十日,辛苦劳顿,自不待言。”此前,张耒任临淮主薄,任职三年,处理了大量的公文,工作辛苦,生活单调。

 首句“年来鞍马困尘埃”,写旅途时间长、旅途艰辛。“年来”意为近来。因为旅途时间长,所以说“年来”。“鞍马”是交通工具,这里指旅途。“困尘埃”写旅途劳顿。

 次句“赖有青山豁我怀”,写看见青山时豁然开朗的心情。“赖”兼有“幸亏”和“依赖”之意。“豁”是使动用法,“豁我怀”意为使我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写时间和天气。时间是傍晚,天气状况是刮着北风,雨渐渐停了,开始放晴。

 第四句“数峰清瘦出云来”,写雨后天晴,云渐渐消散,山峰露了出来。“清瘦”一词是诗人移情于山峰,将自己因旅途艰辛和病后体弱移于山峰之上,不说人“清瘦”,而说山峰“清瘦”,赋予山峰以人的特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没有久病初愈和旅途艰辛的感慨,只有“青山豁我怀”的畅快之感。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两句用词精准,写景生动,抒情巧妙,耐人寻味,即使撇开张耒写作此诗的背景,也是写景抒情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