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2-06-21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72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中的句子,全诗是: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震动了他们。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将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梅尧臣二人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考试结束后,苏轼前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问文中典故的出处,苏轼回答说:“想当然耳!”欧阳修听后,对苏轼的创新意识极为欣赏,连声称赞“好一个想当然耳”,认为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还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出人头地”。苏轼敢于创新和欧阳修奖掖后辈,都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

 嘉佑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制科,又称制举,在宋代又称之为“大科”,是选拔务实人才的一种方式。制科,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只不过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制举无常科”。在宋代士子心目中制科高于进士科。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仅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宋史·苏轼传》载,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而且均入三等,这在宋代是极为罕见的。

 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董传与之相随。董传当时陷于穷困之中,但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四年后,苏轼回到京城,判登闻鼓院,临别时写下了《和董传留别》这首七律诗。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写董传衣着朴素但满腹经纶。“粗缯大布”指董传的帽子和衣服都是用粗制的布料做成的。“裹生涯”意为过日子。“腹有诗书”指很有学问,“气自华”意为气质自然高雅。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写董传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指年老的读书人。瓠,葫芦科植物。《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烹瓠叶,指读书人清苦的生活。踏槐花,举子应试的时间一般在槐花落的时候,所以人们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唐代就有“槐花黄,举子忙”的俗语。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鼓励董传不要在意眼下一时的穷困,考中后自然会有人赏识。囊空,意为穷困无钱。不办,即不置办。“寻春马”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唐代孟郊登科后写了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指官家及富有人家的千金所坐之马车。唐代进士放榜,有在曲江亭设宴的惯例。那一天,一些达官贵人乘坐高车宝马来这里,从考中的士子中选取佳婿。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想象董传考中的情景,用想象的成功勉励董传。得意,指考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所以称诏黄。字如鸦,指诏书上写的黑字。

 《和董传留别》的主题是安慰、鼓励身陷贫困之中的董传,因为写考中后得意的内容偏多而有一些庸俗之气,但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真理。一个人学习的过程也是修养身性的过程,随着学识的不断增加,人的气质也随之而变得越来越好。学识渊博的人,即使身着布衣,置身众人之中,也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如同一颗散落在沙滩上的硕大珍珠,显得十分醒目。后世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夸赞或勉励别人,也可以用来自勉。“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