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21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是李商隐的诗《暮秋独游曲江》中的句子,全诗是: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学界大多认为是唐懿宗大中十一年(857)的暮秋。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学界争议较大,虽然都认为是一首悼亡诗,却认为悼亡的对象不同。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王氏的,理由是语浅情深,庄重沉痛,与诗人其他悼念亡妻的作品风格相一致。有人认为是悼念一个名叫“荷花”的恋人,理由是李商隐与王氏结合以前,曾有一个恋人,小名叫“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才子佳人,情投意合,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就在李商隐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姑娘突然身染重病而亡。李商隐看着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从此内心有了一个结。每当见到荷花,心中便涌起忧伤。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但李商隐写了大量十分隐晦的爱情诗,也写了一些与荷花有关的诗,则是事实。
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在这首诗悼念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上,不妨撇开这个问题,对这首诗进行原生态解读。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借荷叶荣枯的生长过程写出人一生的痛苦。春天,荷叶长出来时,人的痛苦随之而生;秋天,荷叶枯萎时,人的痛苦却没有像荷叶那样衰败、消亡,而是凝结固定下来。这两句不仅将人无形的痛苦写得具体可感,而且让人感受到痛苦有起始的时候,却没有终结的时候。
“深知身在情长在”,承接第二句写“恨成”的具体表现是“身在情长在”,其言外之意是要想“情”不在,除非“身”不在。这一句最为沉痛哀绝,与《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至情之语,不同之处在于这一句写的是主观感受,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二句是以物喻人。
“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是诗人“恨”到极点、无法排遣内心痛苦的表现,呆呆地伫立江头,内心极度失望,看江水流向远方,听江水的声音。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省略句,受诗句字数的限制,省略了一个“听”字,完整的内容应该是“怅望江头听江水声”。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怅望江头因痛苦而产生了幻觉,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后一种理解更为凄苦。
这首诗在格律方面也表现出高超的技法,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叠字的方法来叙事抒情。有人称赞这首诗“调古情深”,音调凄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
这首诗四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一首名诗。“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是这首名诗中的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