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20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无题》的诗中的句子,全诗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有一些诗写得隐晦迷离。这首《无题》诗就令人费解。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回忆昨夜欢聚的情景。“昨夜星辰昨夜风”交代时间,同时描写了“星辰”和“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交代地点,同时描写了“楼”和“堂”的精美。有沉浸在昨夜欢聚之意,暗示昨夜欢聚给自己带来了欢乐。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离散的痛苦和相知的欣慰。“身无彩凤双飞翼”是对来去自由的渴望。“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为二人心心相印而自豪。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昨夜欢聚宴会上热闹的场面。“隔座送钩”和“分曹射覆”是宴会上的两种游戏,也是宴会上行酒令的两种方式。“春酒暖”从触觉的角度写宴会的温馨。“蜡灯红”从视觉的角度写宴会的喜庆。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表达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嗟”意思是“感慨”。“听鼓应官”指听到报更的鼓声,自己要去上岗值班。“走马兰台”交代上岗值班的地点。“类转蓬”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在风中飞动的蓬草”,形象地写出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
诗的首联、颈联写的都是昨夜欢聚时热闹的情景,尾联写自己参加宴会时被报更的鼓声催去值班而感慨身不由己,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夹在中间,写男女的缠绵之情,不仅诗句显得突兀,而且整首诗也因此而文意不连贯。倘若理解为诗人与友人饮宴时,与在座的歌女一时两情相悦而生出不舍之情,虽然解释得通,却破坏了诗的意境。而不这样理解,又难以解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从文意来看,这两句放在诗中,确实有点儿不伦不类。不过,倘若把这两句挑出来单独看,却是十分难得的好句。
从形式上看,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心”对“身”,“有”对“无”,“灵犀”对“彩凤”,“一点”对“双飞”,“通”对“翼”。这里的“通”是一个名词,是犀牛头上的一个角。犀牛头上有一个长角贯通上下,叫通天犀。从内容上看,“身无彩凤双飞翼”一句表达了来去自由、随时相见相聚的强烈渴望,“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虽然无法相见、相聚却能相知的欣慰。句中“彩凤”是神鸟,“灵犀”是灵兽,“彩凤”和“灵犀”给两人的爱情涂上了神话色彩,使两人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宋代文学家宋祁在《鹧鸪天》一词中直接引用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自己在听到宫女叫“小宋”后的思慕心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来成为那些相知相爱而一时不能相聚的痴情男女经常用来表达爱情的诗句,因此广为流传而成为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