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21-03-16 08:36:20)
标签:

文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是杜甫成就最高的一首诗,却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公元762年,已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七年,这一年的冬天,官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第二年春天,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这位热爱国家、忧国忧民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这首诗。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诗人突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之后激动的表现。“剑外”指剑门关以南,这里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剑门关在四川北部,是入川的要道。“蓟北”指唐代蓟州一带,在今天河北北部地区,是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的根据地。“剑外忽传收蓟北”指官军彻底打败了叛军,平定了叛乱。“初闻”是刚听到,照应前一句中的“忽”字,“满衣裳”写流泪之多。由此可见诗人激动的心情。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自己大哭之后,才觉失态,仿佛意识到什么,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妻子和孩子也是一点忧愁也没有。“愁何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愁在哪里,真实意思是没有愁。随后诗人再一次陷入颠狂之中: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字在这里是随便的意思。不是把书本整理得整整齐齐,而是随便地卷在一起,因为此时的心情已经不允许自己有条有理地收拾物品了。“漫”字就将诗人过于高兴而失去理智的状态表现出来了。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白日”指太阳。“放歌”是放声高歌,因为激动而无所顾忌地高唱。“纵酒”意为尽情地饮酒。“白日放歌须纵酒”意为在屋里喝酒,喝着喝着,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端着酒杯跑到屋外,对着太阳放声高歌、尽情喝酒。“青春”指春天的美景。杜甫听到官军打败叛军的消息时正是春天,诗人想象着在春天回到家乡去,一路上都是春天的美景。“青春”还可理解为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诗人要带着这种状态回去。前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是“狂”时的行为,后一句“青春作伴好还乡”是“狂”时的想象。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想象还乡的旅程,是“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总体狂想之后的细节狂想。尾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形成了工整的地名对。后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也有巧用地名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都是上天对苦心的人眷顾。这两句中的“即从”“便下”“穿”“向”一气贯注,让人想象到诗人疾速飞驰的情景,感受到诗人激动之后急切的心情。

这首诗前四句写初闻喜讯时的极度喜悦,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回乡的情景,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七句都是尽情抒发诗人得知胜利消息之后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直贯而下。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这首诗:“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乃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八句诗,快速如飞。交代事件的只是第一句,其余的都是抒情,全诗最关键的是第二句。从情理上讲,这首诗妙在写出了真情实感;从文势上说,这首诗妙在后六句反过来写诗人激动的心情。第三、四句用转折的形式承接前文,第五句才慢慢接受前文,第六句承上启下,第七、八句紧接着表达还乡的愿望。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啊。”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