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乌衣巷》
(2021-03-11 08:55:46)
标签:
文化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一首咏史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我们曾经在讲刘禹锡的《秋词》一诗时介绍过刘禹锡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从《秋词》中领会过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这首咏史诗也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就是他能够从历史的兴替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只不过,刘禹锡并没有把这种规律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自己从诗歌的形象中去领悟。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巷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国时期吴国曾在这里设置军营,供保卫皇宫的禁军驻扎。由于当时禁军穿着黑色的军服,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乌衣巷”。东晋的时候,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以开国元勋王导、指挥淝水之战取得胜利的谢安为首的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王家子弟和谢家子弟为“乌衣郎”。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乌衣巷已经荒废,只有一些普通人家居住在那里。朱雀桥,魏晋时期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旧时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两句写乌衣巷当下的情景: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夕阳斜照着乌衣巷口。第一句中的“野草花”,意为“野草野花”,因为诗句字数的限制省略了一个字。第二句写夕阳下的乌衣巷,乌衣巷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昼夜,刘禹锡为什么要写夕阳斜照着的乌衣巷呢?这就是选取典型的片段来表达典型的情绪,夕阳是快要落下去的太阳,是一天将尽时的景物,常用来象征衰落和死亡。朱雀桥边野草丛生,乌衣巷口夕阳西下,这都是衰败的景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这里的燕子是飞到王家、谢家这两大名门旺族的屋檐下筑巢的,现在这里的燕子飞到普通百姓家的屋檐下筑巢。为什么呢?因为王家、谢家这两大曾经盛极一时的家族早已败落,王家、谢家的后代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这里居住着的是普通百姓人家。
这首诗写曾经繁华的朱雀桥和乌衣巷,如今是野草丛生、荒凉败落,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是寻常人家。全诗四句通篇写景,作者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朱雀桥边的野草、乌衣巷口的夕阳和燕子的描写,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让人们从景物的变化中悟出历史的规律,从浅显的语言中悟出深刻的哲理。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