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泊船瓜洲》
(2021-02-28 11:41:41)
标签:
文化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神宗曾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准备变法;第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熙宁七年四月,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王安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退居江宁(今南京)。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复相后的王安石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新法很难推行下去。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又回到江宁。《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但从诗中表达的愿望来看,这首诗写于王安石被罢免宰相的时候。
“泊船”就是把船停靠在岸边。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部长江边。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地名,在长江南岸与瓜洲相对的地方。一水,一条江。“间”是隔开的意思,根据这个字的意思和七绝第一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应该读作去声jiàn。这一句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被一条江水隔开了。这是写在瓜洲的船上放眼南望,然后再回看北岸,感觉两个地方距离很近,不过是隔着一条江而已。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地名,在江宁。王安石16岁时随父亲定居江宁,江宁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王安石和江宁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用钟山代指江宁,是王安石在瓜洲的船上南望京口、北望瓜洲之后,想象钟山就在不远的地方。“只隔数重山”,很显然,王安石是看不见钟山的,但他却说“只隔数重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王安石心里和钟山的距离很近,这是他和江宁感情深厚的表现。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到江南,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绿”字是作者锤炼的结果,是炼字的典范,因此而传为美谈。《容斋续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为“不好”,改为“过”。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说吴地有一户读书人家收藏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草稿,草稿上最初的诗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到”字,改为“过”,随后又改为“满”,一共改了十多个字,最后才定为“绿”。我们来看看“绿”字与“到”“过”“满”相比好在哪里。“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春风使江南大地变成一片绿色,既表现了春风吹绿草木的力量,又表现了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相比之下,“到”只是写春风的到来,“过”只是写春风经过,“满”也不过写春风吹送的范围大,都显得太平淡。
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明显是表达强烈愿望的。据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于王安石被罢相的时候。“明月”出现在夜空,其背景是黑暗,其出来后的效果是驱除黑暗。这里用来代指醒悟过来的皇帝。“照”与“召”谐音,“照我还”暗指皇帝让自己回去。从“还”字中可以推测到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是刚从朝廷离职来到瓜洲。
这首诗虽然简单,但必须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才能全面深入地解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需要知道诗的大概意思,认识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的妙处,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我们要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感受到王安石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