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十五夜望月》
(2021-02-21 08:03:00)
标签:
文化 |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是唐代诗人,出身寒微,因而有机会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曾经和韩愈、白居易、刘禹锡、贾岛等文人有交往。王建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这首诗完整的标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即中秋节的夜晚。杜郎中是王建的朋友杜元颖。原诗诗题下有注“时会琴客”,说明这首诗是中秋佳节友人相聚时写的,朋友相聚,王建想到另一个朋友,于是把此时此刻的景和天下人在佳节时共同的感情写成诗句,赠送给友人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是写景,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描写的景物有: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栖息在树上的乌鸦、无声落下来的冰冷的露水、被露水打湿了的桂花。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凄凉冷清。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会让人“疑是地上霜”;树上栖息的乌鸦,会让人生出鸟儿已经归巢而游子却有家难归的伤感;无声落下来的冰冷的露水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会让感到寒意。诗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凄凉冷清的景物放在一起来写呢?一是对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的客观描写,即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二是要用这些景物烘托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写人的活动。“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中的“尽”字是什么意思?“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意思是“都”。今天晚上人们都望月。“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的“落”字用得好,“落”字本义是物体从高处掉到低处,这里用来写中秋之夜思念的感情,感情是看不见的,一个“落”字就将无形的思念写得具体可感。“不知秋思落谁家”看似漠不关心,其实却饱含着深情,这里的“不知”不是不想知道,而是想知道却无法知道,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举头望月的时候心中涌起强烈的思念之情呀。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离散或离别者共同的感情,是对离散或离别现象的感慨,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唐朝时中秋节已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为盛行,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节日充满了浪漫色彩,许多诗人都写下了咏月的诗句。
这首《十五夜望月》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不写神话,不写赏月,只写中秋时节的景物,写普天之下的秋思,将人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情深意长的境界,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耐人回味。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