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021-02-13 08:08:08)
标签:
文化 |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大致相同,是辛弃疾被当权的主和派弹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写的。“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是黄沙岭,是一座山的名字。据此可以判断这首词所写事件是夜里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景物是夜里行走在黄沙岭路上所见到的景物。
上阕写夜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别枝惊鹊”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两种事物:明月、从树枝上飞起的山鹊。这个句子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明月/别枝惊鹊”,而不是“明月/别枝/惊鹊”,“别枝”是“惊鹊”的定语。“别枝惊鹊”是受到惊吓从树枝上飞起来的山鹊。是什么惊吓了山鹊呢?是明月。明月从云层里钻出来,一下子把月光洒了下来,突然出现的亮光惊吓了山鹊。王维的《鸟鸣涧》中也写到了这一现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风半夜鸣蝉”,从触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物:清凉的夜风、半夜的鸣蝉。这个句子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清风/半夜鸣蝉”,而不是“清风/半夜/鸣蝉”,“半夜”是“鸣蝉”的定语。“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稻花的香气和人们谈论的声音。“听取蛙声一片”从听觉的角度写蛙鸣。上阕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写夜景,从天上写到地上,视野开阔;有实景有虚景,境界开阔,树林里鹊飞蝉鸣,稻田里稻花香、蛙声一片,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下阕写夜行遇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写夜空,夜空上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几颗星星。“两三点雨山前”写天气,天气突然变化,下起雨来。此时作者最急切的就是寻找地方避雨,于是想起往日曾经到过的土地庙附近树林旁边有一个茅草搭盖的乡村客店:“旧时茅店社林边。”“旧时”是往日的意思。“茅店”是用茅草搭成房顶的客店。“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就是土地庙。“社林”是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于是作者紧走几步,转过山去,一下子看见小店附近的溪桥:“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句子有些版本也写作“路转溪头忽见”,意思是看见小溪旁边的茅店。
这首词写的是极其普通的事和景,语言朴实无华,通篇没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很平淡,先写夜景,后写遇雨避雨。于写景之中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遇雨避雨之中透着生活的智慧和乐趣。
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这首写乡村的词虽然不能体现其豪放的风格,但词中全方位多角度写景,实景与虚景的结合,遇雨时的从容与决断,却也有着豪放的成分。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