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舟过安仁》
(2021-01-31 08:15:00)
标签:
文化 |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时,看到两个小孩用伞当帆,借助风力推动船前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一叶”即一只,用“叶”作量词,写出了船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说“小童”,不说“小孩”,一方面是因为押韵的需要,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一叶”写船小,“小童”写人小,船小、人小,十分和谐。“一”“两”数词的运用也自然妥贴。“收篙停棹坐船中”,写船上小童的行为。把篙收起来了,也不划桨,坐在船里。这是怎么一回事?诗人觉得奇怪,于是仔细观察,看到是什么?没有下雨,两个小童却打着雨伞。这就更让人奇怪了:“怪生无雨都张伞。”“怪生”就是感到奇怪。“怪生”一词放在句首,有承接前面“收篙停棹坐船中”的作用,即对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感到奇怪,仔细一看,又看到了更奇的现象。如果改成“无雨张伞人生怪”,就只是说对“无雨张伞”这一种现象感到奇怪,不如“怪生无雨都张伞”好。遇到奇怪的现象,人们会自然地陷入思考之中,寻求答案,答案是:不是遮头是使风。“使风”意思是使唤风,这里指借助风力推运船前进。
这首诗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机智、天真、可爱,表达了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的智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来源于观察和思考。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从生活现象中发现规律、思考总结,上升到理论的历史,这也是杨万里《舟过安仁》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